編者按
他們是健康防線的堅實屏障,在平凡日子里創造生命奇跡;他們是生命航船的沉穩舵手,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勇往直前;他們是健康臨汾的堅固基石,在寒來暑往中守護群眾健康。醫療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醫者的薪火相傳和卓越追求。8月19日迎來第八個中國醫師節,記者走訪了我市長年奮戰在一線的醫師們,聆聽他們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
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龐衛乾:
“鉛衣戰士”捍衛“心”希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現代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作為醫生必須足夠勤奮,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掌握前沿技術,才能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在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之際,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龐衛乾道出了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技術突破的原因。
今年43歲的龐衛乾已經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17年之久,他帶領結構性心臟病醫療團隊攻克了一項項新技術:成功實施了山西省首例超高齡經皮主動脈瓣介入置換術(TAVR)、臨汾市首例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指導下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臨汾市首例OCT指導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術、山西省地市級醫院首例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術(TEER),讓我市廣大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先進的醫療技術。
“我和同事曾經在1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成功搶救了11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打破了職業生涯的記錄。”龐衛乾回憶,那天從早上8點多開始,不斷有120救護車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來。面對一個個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患者,他和同事們身披30斤重的“鉛衣戰甲”走上導管室手術臺,在這個距離死亡最近的戰場上爭分奪秒地搶救了11位患者,這場長時間的鏖戰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多,中間大家沒有吃一口飯。手術結束后,他累得半天直不起腰,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無數遍。
然而,龐衛乾在簡單填飽了肚子、稍作休息后,又來到重癥監護室查房,當逐一確認11位患者全部生命體征平穩、都已安然入睡后,他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等他拖著極度疲憊的身體回到辦公室睡覺時,此時已是凌晨四點。
作為心內科醫生,既要有爭分奪秒的搶救能力,更要有絕不放棄每一絲希望的執著信念。有一次值夜班時,一名53歲的男子因心臟驟停被送到急診搶救,當時患者出現了反復室顫,這種惡性心律失常意味著他隨時可能死亡。龐衛乾一邊和醫護人員進行電除顫、心肺復蘇,一邊趕緊將他送至導管室搶救。然而,患者的室顫發作非常頻繁,并且出現了心室電風暴,為了尋求短暫的生命體征平穩階段進行手術,龐衛乾與手術室、急診的醫護人員持續進行了1個小時左右的電除顫和人工心肺復蘇,患者卻只有轉瞬即逝的微弱心臟電生理活動。
“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只要爭取3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治療。”龐衛乾給大家伙打氣。搶救還在繼續,當電除顫進行到第40多次,人工心肺復蘇已經讓9位醫護人員脫力時,患者恢復了短暫的正常竇性心律,龐衛乾抓住機會,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冠狀動脈血栓抽吸術,之后患者的心跳、血流等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恢復平穩。
“電除顫40多次,在全國范圍來說都是很罕見了。”回憶這段驚心動魄的搶救時,龐衛乾收獲了一個特殊的救治經驗,一臺滿電的除顫儀可以完成35次電除顫,正是在他和同事們絕不放棄的信念下,才從死神手中將患者拯救了回來。
十七年白衣執甲,這段救死扶傷的歲月,既是龐衛乾精進醫術的成長之路,更是淬煉醫魂的生命旅程。他感慨地說:“醫生治愈的不只是一個患者的病痛,更像一縷穿透云層的光,讓無數在陰霾中徘徊的家庭重新觸摸到生活本該有的溫度與希望。醫路漫漫,往后的日子我會繼續堅守初心、精進醫術,守護好臨汾父老鄉親的‘心’健康。”
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治中醫師趙國榮:
“潤物細無聲”中守護健康
8月15日8時,市中醫醫院治未病科診室前已排起長隊,主治中醫師趙國榮如往常一樣,帶著溫和的笑容開始了一天的問診。“最近感覺怎么樣?”這句簡單親切的開場白,他從醫20年重復了無數次,語氣里的耐心與關懷卻從未變過,讓帶著疑問和病痛而來的患者,心里頓時踏實了許多。
趙國榮深諳“辨證論治”之道,尤其擅長診治脾胃類、肝膽類疾病及肺癌、胃癌、食管癌等惡性腫瘤相關病癥。面對紛至沓來的患者,他總能保持專注與細致,在了解對方病史、癥狀的同時,再結合舌苔、脈象等精準定位癥結,開方后更會反復叮囑用藥及飲食、運動、作息等注意事項,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在他看來,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直接關系患者的恢復,容不得半點兒馬虎。
正是這份認真與真誠,讓許多患者慕名而來,其中既有初次登門的“新面孔”,也有相伴多年的“老朋友”。“胃不難受了,吃飯香了,身上也有勁了!”此次來復查的趙大叔一進門,就向趙國榮伸出了大拇指。他曾因長期胃痛、胃脹、畏寒怕冷、渾身乏力等癥狀輾轉多地多家醫院,檢查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用了許多藥也不見好轉,最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趙國榮,被辨證為“正虛血瘀、胃痞病”。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趙大叔的不適癥狀有了明顯改善,如今臉上透著紅潤,說話也中氣十足,對趙國榮的醫術更是頻頻點贊。
這份點贊與信任背后,藏著趙國榮一以貫之的診療理念:“治病不能只盯著‘病’,既要療愈患者身體的‘痛’,更要紓解患者心頭的‘愁’。”年輕小伙小衛連續數月睡不著、吃不下,滿口生瘡,整個人萎靡不振。問診時,趙國榮敏銳捕捉到他眉宇間的焦慮,了解到他深陷于家庭煩惱與對自身健康的過度擔憂,在對癥下藥的同時耐心疏導,堅持多管齊下、身心兼治。現在,兩個月過去了,小衛容光煥發,不僅身體癥狀消失,心態也豁然開朗。
“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這是趙國榮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從醫多年的真實寫照。臨床診療中,他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每位患者都耐心細致、一視同仁,遇到經濟困難者主動施以援手,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堅持上門復診,為了讓每天來的患者都能看上病,更是主動“加號”、加班加點。
趙國榮始終堅信,中醫不僅是治病之術,更是濟世之道。他常說:“學習中醫既要精研經典、守住根本,也要勇于探索創新,方能在診療、傳承與健康服務中持續精進。作為新時代的中醫人,我當以使命為炬,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躬身實干,在‘潤物細無聲’中為百姓健康筑牢屏障。”
市中心血站體采科主治醫師趙志娟:
用奉獻筑起“熱血長城”
8月16日清晨,臨汾市區被雨幕籠罩,中雨和小雨交替變換著,時而輕柔如絮語,時而急促似鼓點。早上7時,市中心血站體采科主治醫師趙志娟已經趕到了單位。
趙志娟每天都會在朝霞初現時啟程,坐著流動獻血車奔赴臨汾各縣(市、區),直到夜幕低垂才會踏上歸途。她的職責不僅是為獻血者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還要確保每一滴血液都符合標準,能夠安全用于臨床救治。
“今天我們1號獻血車去翼城縣城采血,路遠又下雨,得早點做好準備。有許多患者需要用血,能多采集一袋血液就多一分康復的希望。”今年38歲的趙志娟是采血一線的“老兵”,總會在出發前根據路程、天氣、采血點的變化做好充足準備。到了單位后,她第一時間登上獻血車換上白大褂,檢查筆記本電腦能否聯網、血壓儀和儲血冰箱是否正常運轉。發現車上的飲用水已經快見底了,她又去辦公室扛了一大桶水放到獻血車上。
7時30分,萬事俱備之后,獻血車在雨中出發,駛向翼城。趙志娟作為獻血車上唯一醫生,守護著保障血液質量安全的第一道重要防線。每來一位獻血者,她都要嚴格進行健康篩查,先是測量體溫、脈搏、血壓、體重等,然后仔細詢問病史、生活習慣,通過評估整體健康狀況,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傳染病風險或不適宜獻血的情況。
“我的責任就是確保每一位獻血者的健康,為醫院提供充足的臨床用血。”趙志娟堅定地說。工作多年以來,她一直堅守在流動獻血車上,不管嚴寒酷暑,還是風霜雨雪,都會雷打不動地前去各地采血,用專業、耐心、細致架起獻血者與用血者之間的生命橋梁。
為了能夠給臨床一線提供充足的血液,趙志娟還要擔負起招募無償獻血志愿者的工作,或走下獻血車向過往群眾講解獻血知識,或每天打電話尋找獻血者,工作雖然繁瑣,但她總是將滿腔熱情傾注其中。
“我的血型是極其稀有的‘熊貓血’,這種血型臨床需求較少。所以,我不能像其他同事一樣定期獻血,只有等到同樣是‘熊貓血’的患者急需用血時才能去應急獻血。”作為采血一線的醫生,趙志娟深知“熊貓血”的重要性。每次醫院發出急需“熊貓血”的求助信息,她總會挺身而出,第一時間獻出400毫升血液,用愛心血液為患者點燃生命希望。
“獻血能救人,只要有需要我都會挽袖獻血。”趙志娟表示,“因為作為血站醫生,醫者仁心同樣是我的初心,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會始終踐行血液安全重于泰山的誓言,用專業守護每毫升血液的質量,用熱忱傳遞每份愛心獻血的溫度,為更多生命筑起堅不可摧的健康長城。”
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閆煒:
陪著患者一起對抗疾病
“能遇上你這么上心的醫生是我的福氣,真的多謝你!”8月13日上午,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病房里,90歲的司大爺緊緊攥著科主任閆煒的雙手,聲音略帶幾分哽咽,眼中滿是激動與感激。這溫情的一幕,正是閆煒從醫20年來,用專業與真誠守護患者健康的生動縮影。
司大爺是閆煒的“老病人”,長期患有糖尿病和前列腺增生,此次因泌尿系統感染引發高熱不退、頭暈目眩,原本穩定的血糖迅速飆升至22mmol/L,病情急轉直下。深夜入院后,熟知老人病史的閆煒第一時間趕到,迅速帶領醫護團隊實施面罩吸氧、建立液體通路、佩戴胰島素泵精準降糖、針對性抗感染等一系列措施,從監測體溫、血糖的細微波動,到預判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每一個環節都想得細、落得實,最終穩住了病情,家屬們懸著的心也落了地。
這樣與患者共渡難關的時刻,在閆煒的職業生涯中并不鮮見。自從踏入內分泌領域,他便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一直專注于糖尿病及并發癥、甲狀腺疾病與結節、腎上腺及垂體疾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與其他科室不同,內分泌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終身管理,拼的是耐心,靠的是長久的堅持,他也因此與許多患者結下長達十余年的醫患情誼,并用心呵護著每份信任與托付。
有一位家住周邊山區縣的老太太,在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就診時,因糖尿病合并腎病,全身腫得厲害。再加上經濟拮據,她內心充滿焦慮,總是眉頭緊鎖、唉聲嘆氣。閆煒看在眼里,不僅在用藥上格外用心,專挑相對便宜又有效的藥物,還常常耐心寬慰老人,一遍遍給她講病情能控制好,讓她放寬心。
“有啥不舒服、拿不準的,隨時給我打電話!”得知老人家住得遠,復診一趟不容易,閆煒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不論是血糖怎么監測、藥物怎么調整,還是醫保如何報銷,但凡老人問起,他都事無巨細講清楚。這些年來,閆煒的細致關懷讓老人感激于心,來醫院時常常背著自家土特產,非要塞給他以作感謝。他雖次次笑著婉拒,卻把這份沉甸甸的心意珍存下來。
沒有驚心動魄的“戰斗”,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大場面”,內分泌科的工作更多是在日復一日的精細調控里,在與患者的漫長相伴中。在閆煒看來,內分泌系統本就是人體最為復雜精細的調節網絡之一,其診斷與治療猶如在微觀世界里探尋奧秘,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這些都離不開對專業的極致打磨。為了跟緊行業前沿,他從未停下精進的腳步,帶領團隊不斷探索創新,對疑難復雜病例的處置有了更深的積淀,于細微處默默守護“穩穩”的健康。
從醫20年,閆煒最真切的體會都藏在“醫者仁心”四個字里。“醫生的職責不只是治病,更是陪著患者一起對抗疾病。”他堅定地說,“每當看到患者的血糖穩了、甲狀腺功能正常了,那種被信任的溫暖,還有實實在在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換不來的。不管接下來的路有多難,我都會帶領科室團隊走下去,繼續攻克更多的診療難題。”
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三科副主任侯玲珍:
以赤誠之心點亮“希望之光”
“侯大夫,我之前來看過病,現在要補開一張診斷證明。”8月14日上午,一名拄著雙拐、大約60歲的男子走進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三科診室,一進門便著急地說出來意。
“別著急,馬上給你辦。”正在坐診的肝病三科副主任侯玲珍擔心他摔倒,趕忙讓他坐下,之后問清楚來意后,很快補了一份診斷證明。
“這是我的名片你收好了,上面有我手機號。你腿腳不方便,盡量少跑動,有事隨時聯系。”臨別時,侯玲珍將自己的名片遞上,叮囑他少走動、多休息,好好養傷。
“有事隨時聯系”這句沉甸甸的承諾,讓男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懷。作為一名從業30年的醫生,侯玲珍對每一位患者始終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用專業與溫情守護著每一個生命。
有一次,侯玲珍收治了一位病情嚴重的患者,當時45歲的劉峰(化名)被診斷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腹膜炎、乙肝肝硬化,時常出現神志不清和煩躁不安的情況。家屬情急之下將他轉至西安一家大型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天不遂人愿,雖經多方治療,病情卻不見好轉,劉峰很快陷入深度昏迷,身體狀況也急轉直下。最后,家人只等來了一句冰冷的通知:治不好了,回家吧。
“侯大夫,劉峰的情況你了解,你就把他收到醫院,不要讓他走得那么痛苦。”連夜趕回臨汾后,家屬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幾次聯系侯玲珍。
侯玲珍內心非常糾結,但是在家屬一再懇求下,最終答應了下來,將劉峰重新收治。當天,侯玲珍正在上夜班。面對這位已經被國內大醫院“判了死刑”的患者,她沒有坐以待斃。
“不能放棄,還是要試試能不能救他。”看著這個鮮活的生命,侯玲珍心中暗暗下定決心。在迅速了解了劉峰的最新病情后,她依舊和平日一樣認真嚴謹地制定了治療方案,然后連夜爭分奪秒地進行治療。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侯玲珍的努力下,奇跡發生了,劉峰高燒退下來了、出血止住了,人也從昏迷中醒了過來,神志逐步恢復了正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順利出院。
“家里以為沒救了,沒想到您奇跡般地把他救了回來。”出院時,家屬給侯玲珍送來一塊匾,以感謝救命之恩。
如今,十年時光過去了,劉峰依然活得好好的,還經營了幾座果園,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三十年光陰流轉,侯玲珍的初心從未褪色:“作為一名從業30年的肝病醫生,我見證過生命的脆弱和頑強,也感受過團隊協作的力量。每一次救治成功的喜悅,每一次面對挑戰的不屈,都成為人生中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戰士,更是患者絕望時的希望之光。今后,我會繼續帶著這份專業與熱忱堅守在治病救人一線,用畢生所學守護每一份健康期盼。”
市急救中心急救醫師田鵬燕:
每一次出診都是與時間賽跑
“孩子,別慌。”“有我們在,很快就能出來。”8月15日22時許,瓢潑大雨中,市區解放東路與堯賢街交匯處的事故現場,救護車閃爍著警示燈疾馳而至,市急救中心急救醫師田鵬燕迅速推開車門,踩著漫過腳面的積水,直奔卷入汽車車底的13歲男孩。
男孩卡在車底動彈不得,大半個身子泡在雨水中,明顯有了失溫跡象,下巴和腿也隱隱作痛。情況緊急!田鵬燕和同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扭動車輪,想方設法創造救援空間。同時俯下身來,一遍遍輕聲安撫,引導男孩配合著轉動身體。10分鐘的緊張救援里,豆大的雨點將田鵬燕全身都澆透了,直到男孩被安全救出、確認僅受輕傷后,她才稍稍松了口氣,用手抹去臉上的雨水和汗水。
這只是田鵬燕當班日里的尋常一幕。18時剛接班,一場突如其來的雷暴強降雨就席卷了整個市區,她所在的急救小組在雷電大雨中接連出了5趟急救任務,身上的制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越是惡劣天氣,越要繃緊神經。”田鵬燕早已習慣這樣的節奏,雖然加入市急救中心僅一年,但12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讓她面對各類突發疾病時總能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前段時間持續高溫,田鵬燕和同事一天內接診了多名中暑、熱射病患者。一位家住6樓的七旬老人已體溫“爆表”、意識模糊,身體熱得像火爐。田鵬燕心里一沉:像老人這種情況,短時間內很可能引發全身多器官衰竭,必須爭取有限的救治時間。可這棟老式居民樓沒有電梯,她和同事咬牙扛起擔架往下沖,狹小的樓道就像個密不透風的蒸籠,汗水一次次糊住視線,每下一級臺階都格外艱難。
“快,再快一點!”這股信念支撐著田鵬燕和同事腳步不停,將老人安全快速抬至車內。不料轉運途中,老人突發心臟驟停。田鵬燕立刻撲上前,和護士輪流跪在急救床旁做心肺復蘇,一輪接一輪不停歇,直到心電監護儀上那條僵直的心跳線條重新有了起伏,她們硬是從死神手里搶回了時間,為老人搏出了寶貴的救治機會。
在日復一日的急救工作中,田鵬燕早已習慣了這樣的驚心動魄和爭分奪秒。此時,她剛換下濕透的衣服,便接到新的急救任務。“出發!”深夜里, 救護車再次頂著密集雨簾向呼救患者駛去,坐在副駕駛位的田鵬燕目光堅定、神情專注。
“院前急救本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每一刻都充滿未知與挑戰,每一次出診都是與時間賽跑,每一次搶救都承載著生命重量。”田鵬燕說,急救醫師不僅是生命的守護者,更是希望的傳遞者。她會帶著這份敬畏與責任,繼續在急救路上全力前行,用速度和專業為生命護航。
統籌策劃 侯秀娟
記者 王德政 李 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