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陳華) 今年以來,汾西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全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大會精神為指導,在加快培育新型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重點實施“用地制度”和“村改居”兩項制度改革,開展兩項課題研究,推進了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科學發展。
加快項目落地,培育新型產業。汾西縣按照“縣級領導包聯、職能部門協辦”的工作機制,積極落實資源配置、土地征收、施工設計和三通一平等工作,加快推進各大工業項目落地實施。總投資1.26億元,建設20萬噸石膏加工生產線和54公里天然氣輸氣管道;總投資8.6億元,新建30萬噸礬土基均質合成材料、20萬噸高端鋁質耐火材料項目;總投資9.7億元的100萬噸低品位硫鐵礦強化富集與酸-鐵聯產項目;年度投資4.7億元,建設120萬噸巨同塬煤業和90萬噸巨開元煤業新礦井基建項目;年度投資3000萬元,續建煤氣化公司2X6兆瓦煤氣熱電項目,爭取年內并網發電;啟動總投資145.5億元的鋁系工業項目。
發展特色農業,創新經營機制。汾西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建設肉雞養殖大縣、核桃產業強縣、壩系農業名縣的目標,夯實農業基礎,創新經營機制,落實扶持政策,開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進步的新局面。依托洪昌養殖公司,投資4762萬元,新建標準化肉雞養殖棚28個,續建72個,新增肉雞飼養量500萬只,建設“全省肉雞養殖大縣”。
投資665萬元,新建核桃經濟林1.5萬畝,落實管護面積3.6萬畝。支持龍蕎生物、晉發兔業、大華農牧、麒麟小米等龍頭企業開拓市場、擴大規模,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引領農民增收致富。投資3000萬元,新建獺兔存欄10萬只、兔肉加工3600噸的種兔繁育及加工項目;投資616萬元,建成年產100萬只的自動化、規模化肉雞養殖項目。
建設三垣一城,打造美麗汾西。按照“南連西擴、三垣合一”的城市布局,汾西縣啟動建設永安大橋和汾西大道,構建新型城區框架。投資1.5億元,完成高速引線路面工程,建成永安大橋,貫通縣城南北;融資4.1億元,啟動長6.3公里、寬60米的汾西大道建設工程,完成征地拆遷、綠化亮化、綜合管溝配套,使城區面積擴大到原來的3倍,達到9.9平方公里。總投資5000萬元,在府底新區,啟動汾西客運站和望客隆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總投資8789萬元,在古郡新區,續建檔案館、審判法庭項目、民政福利中心、檢察辦案技偵設施和人武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建廉租住房和衛生、消防、引黃服務等設施。建成集行政辦公、宜居休閑、商貿物流于一體的城市新區。
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轉型綜改。汾西縣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轉型綜改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積極探索,努力完善,為轉型綜改提供政策保障。該縣加快推進用地制度改革,推進全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建立耕地占補平衡機制,增加土地供給量。用好新增用地,盤活存量土地和企業現有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對城鎮土地集中管理、統一供應,把所有稅費統一打包,與土地一同公開拍賣,減少土地取得者審批、交費環節,提升土地價值。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對工礦廢棄地等存量建設用地的復墾與建設用地調整利用相掛鉤,通過復墾的土地可以調整使用,優先用于轉型項目;該縣嘗試“村改居”工作改革。在“三垣一城”新城建設和其亞鋁業工業園區建設中,該縣將涉及周邊店頭、古郡、府底、馬溝、獨堆、郝家溝等村委,這些村委、村民將面臨失地、就業等一系列問題。為加快城鎮化及工業園區建設,汾西縣在上述村委嘗試開展“村改居”工作,建立“村改居”工作機制,制訂“村改居”改革方案,使該區村民市民化。同時確保“村改居”居民在土地、住房、教育、醫療、就業、計生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