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李衛紅)百里昕水河生態經濟走廊建設如火如荼,五大工業園區齊頭并進,“兩個十萬畝”基地建設方興未艾……今年以來,蒲縣圍繞轉型綜改工作,狠抓產業轉型、城鄉統籌、生態修復、制度創新關鍵環節,大力實施5項重大改革,抓好落實10項重大事項,推進實施10個重大項目建設和開展兩個重大課題攻關,統籌兼顧,重點突破,多方聯動,合力攻堅,全面開創轉型綜改新局面。
“一廊五園”布局產業轉型。該縣主動出擊,充分利用轉型綜改機遇,在產業轉型上努力做好提速工業園區建設、擴能提升傳統產業、做強做大非煤產業、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現代物流五篇文章,以百里昕水河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為主軸,以五大工業園區建設為驅動,按照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主導產業園區化、經濟模式循環化的發展思路,綜合考慮土地集約利用、電力增容、水資源保護、環境容量等因素,統籌推進路、線、管、網建設,做好“九通一平”配套工作,對接中電國際、華電、中煤等實力雄厚的外地企業和宏源、龍祥、贏晟園等獨具特色的本地企業,吸引其入駐園區,大力發展煤化工、鑄造、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物流等新興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
統籌城鄉建設宜居城市。該縣以“城區即景區,節點即景點”為目標,全方位打造宜居城市。編制完成舊城區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及縣城停車場、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庫、建筑節能、住房建設、抗震設防5個專項子規劃,勾勒出未來城市發展框架。投資1.76億元實施蒲伊街改造工程,將供水、供熱、強弱電等引進綜合管溝;實施舊城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五十孔窯、文化宮北面昌平街設計效果圖,入戶征求群眾意見已完成,施工設計正在進行;總概算投資12440.63萬元興建迎賓公園、翠屏公園、錦繡公園、北山森林公園、平安公園、蒲伊北街公園六大園林景觀,形成新的城市“客廳”和“綠肺”。
以“生產現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為目標,打造和諧美麗新鄉村。該縣發揮克城、黑龍關、薛關、喬家灣、太林5個鄉鎮的資源、區位、交通優勢,打造產業主導型、商貿物流型、綜合服務型小城鎮,開發山中、紅道特色產業和景區,打造區域特色、生態旅游小城鎮;提速提質新農村建設,每個鄉鎮啟動2至3個標準高、規模大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項目,重點打造干線道路沿線的8個村委,建成在全市有影響的示范村、特色村。
綠色文化植入生態基因。該縣籌集資金千萬元,在城區栽植生態林1.5萬余畝,建設沿岸防護林帶,高標準打造沿昕水河百里綠色通道工程,河流兩岸灘涂綠化率達95%以上;發展城周生態莊園9個,近1.5萬畝;投資2000萬元,對所有出境公路、礦區公路和通村公路進行綠化,高規格、高質量的精品景點及生態景觀林帶總里程達465公里,荒山綠化率達100%,筑起“百里綠色長廊”;在“三環一線”綠化工程中,推行“鄉企共建”運作機制,采取“以煤換綠”的方式,將每噸煤10元的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全部用于造林綠化,煤礦企業每年每礦綠化400畝,綠化總面積達1.66萬畝;縣政府將造林綠化納入鄉鎮崗位目標責任制,對資金投入實行量化考核,激勵引導鄉鎮投入綠化。
創新機制護航轉型綜改。該縣按照建設高效、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認真清理審批項目,減少辦事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提供高效服務,優化發展環境。同時,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建立耕地占補平衡機制;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整合利用試點和礦業存量土地整合利用;全面開展土地開發復墾和工礦廢棄用地復墾,探索開展以農村集體土地入股共享企業發展成果的試點。此外,制訂和出臺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完善配套改革措施,保障新落戶人員在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權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改革依附于戶籍管理制度的城鄉差別的相關政策。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