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午夜av,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蕉 ,欧美日韩免费高清一区色橹橹,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动医院

臨汾市政府工作報告解讀:2016六項成效,2017十個重點

2017-02-23 22:33:53 來源:臨汾新聞網

   臨汾新聞網訊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特稿部整理

  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面對去產能調結構的艱巨任務,面對大氣污染的嚴峻形勢和不利影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345”發展戰略和“12345”工作思路,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

     

  凝心聚力穩增長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05.2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9.7億元,下降0.4%,比上半年增速提高0.2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億元,下降2.5%,比上半年增速提高1.6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4.3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比重比上半年提高4.6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9.4億元,增長6.5%,比上半年增速提高0.6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085元,增長6.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05元,增長6.7%,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堅定不移調結構

  ●全市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8:46.5:45.5。

  ●第三產業占比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旅游總收入達到375億元,同比增長27.1%,對第三產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84.1%。

  ●全年新興產業投資達到工業領域總投資的72.3%,新興產業增速、貢獻率雙超傳統產業,非煤產業貢獻率超過煤炭產業,實現了動力轉換。

  ●現代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比上年增長31.5%。

  ●農業生產穩中調優,糧食總產53.6億斤,同比增長13.4%,秋糧產量創歷史新高。“四個百萬畝”規模不斷壯大,新增設施蔬菜1.18萬畝、水果11.6萬畝、干果10萬畝、中藥材13.6萬畝。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32.4萬噸、17.2萬噸、7.5萬噸。


  毫不動搖促改革

  ●壓減煉鐵產能82萬噸、煤炭產能270萬噸、退出煤礦礦井5座,在原煤產量同比下降7.2%、生鐵下降9%、粗鋼下降6.7%的同時,工業效益實現總體回升。

  ●商品房消化周期同比縮短4.1個月。

  ●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全面落實,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同比下降3.95元。

  ●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質量顯著改善,稅收收入占比超過非稅收入,由2013年的45.8%提高到2016年的58.41%,提高了12.61個百分點。

  ●金融創新、銀企合作效果良好,銀行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184億元,同比增長9.7%。促進企業與銀行達成30億元存量債務置換貸款,年可為企業節約利息1億多元。“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5家,后備企業達到30多家,在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的企業達到170余家。

  ●政務服務國家級標準化試點在全省率先啟動,“放管服效”改革縱深推進,“營改增”全面推開,“五證合一”全面實施,開發區改革創新加快推進。

  ●承接、取消、下放、調整行政審批事項109項。

  ●建成省級創業基地6個、市級創業基地1個、小微企業服務站30個,培育“小升規”企業24戶,創辦小微企業3592戶。

  ●簽約中美合資JDH、合肥華翔汽車件等項目151個,簽約資金2514億元,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家,合同利用外資總額1.9億美元。


  堅持不懈優環境

  ●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03%,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

  ●侯馬市成功獲批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

  ●市區完成鼓樓南北街、燕爾巷、東關步行街等拓寬改造工程。

  ●加快城市供熱、供氣、供水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老百匯搬遷,組織開展露天燒烤、建筑施工揚塵、重點區域環境和秸稈禁燒4個專項整治行動。

  ●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63.6億元,吉河高速全面通車,長臨高速、霍永高速西段二期工程加快推進,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41公里、農村公路915公里。

  ●超額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年度任務,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3個,創建清潔達標村1330個。


  傾心盡力惠民生

  ●全年民生支出261.5億元,同比增長7.5%,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7%。

  ●182個貧困村摘帽、81856人脫貧,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市圖書館完成主體工程,市奧體中心體育場、市文化中心加快推進。

  ●79件作品獲“山西廣播電視獎”。

  ●新建農村幼兒園24所。鄉寧、永和、大寧、隰縣、蒲縣5縣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縣認定。

  ●全市高考達二本B類以上16535人,達線率42.9%。

  ●山西師大新校區、師大臨汾學院搬遷工程取得積極進展。

  ●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全民健康·臨汾在行動”活動,侯馬市入選我省唯一的全國健康城市試點市。

  ●多渠道拓寬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51258人。

  ●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9768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1180戶。

  ●11個縣27個鄉鎮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全面開工。

  ●全年完成營造林46.19萬畝,超省定任務0.9個百分點。

  ●實施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項目31個。

  ●超額完成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

  ●市區投放公共自行車5055輛。

  ●全市新增更新純電動公交車732輛,其中市區新增更新200輛,成為全省首個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城市。


  狠抓落實提效能

  ●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人大工作監督、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2件、市政協提案234件。

  ●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嚴格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有力營造了樹正氣、講團結、聚合力、促轉型的濃厚氛圍。

  ●堅持全面提升干部素質,組織系列講座10余期。

  ●認真落實“13710”工作制度,建立了市政府雙月縣長例會制度和工作周報制度,行政效能進一步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345”發展戰略和“12345”工作思路,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區建設有機結合,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推進轉型綜改、創新驅動,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堅定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之路,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主要預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力爭完成86億元,與上年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省定任務。


  約束性指標

  資源節約方面,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19%、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用水量下降2.8%。環境質量方面,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完成省下達任務;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減排幅度,完成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下達任務。民生改善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7.4萬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數量完成省定任務。


  確保經濟平穩

  解讀著力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不斷擴大向好態勢,為長遠發展謀勢蓄力。

  以項目建設為支撐精準擴大有效投資。牢牢把握國家投資方向和重點,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重大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社會事業等,實施645個有重大引領支撐作用的重點項目,總投資3935億元,當年計劃完成投資674億元。以促進金融業發展為手段全力振興實體經濟。金融業發展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市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進金融業創新發展,做好我市首家民營銀行黃河銀行籌建和村鎮銀行普設工作。以做大做強為目標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讓企業家在振興全市經濟中創造新業績、鑄就新輝煌。


  加快動能轉換

  解讀傳統產業是主力軍、主稅源,新興產業則是新動力、新支撐。要大力實施工業振興計劃,逐步形成“4+6+N”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讓傳統動能煥發生機,讓新動能盡快挑起大梁。

  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突出主焦煤品牌,積極籌建臨汾焦煤集團,增加我市在國內主焦煤市場上的話語權。大力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重點實施產品結構調整、裝備水平提升、產業整合重組“三大工程”。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圍繞現代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六大領域,重點抓好項目建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積極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產業。加快提升創新動力。抓好“雙創”系列政策落地,建設一批“互聯網+”新型孵化器。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互聯網+物流”和電子商務提速發展,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推進傳統服務業提質發展,突出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


  提速文旅產業

  解讀圍繞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突出“中國根·黃河魂”品牌建設,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力度,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共贏發展。

  加快旅游體制機制改革。在成立市旅游委的基礎上,在堯都、洪洞、吉縣、霍州等重點縣、市、區設立旅游發展委員會。組建市文化旅游產業集團,全面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資源。聯動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按照“旅游+”的思路,把握“安、順、誠、特、需、愉”六字要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縣、市、區聯動,全力推進5A、4A級景區創建工作,加快旅游公路建設。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平陽記憶和印象臨汾為主線,實施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趙城金藏》復制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工程、文藝精品創作工程、品牌文體活動打造工程、輿論宣傳引導工程“六大工程”,喚起城市記憶,彰顯文化魅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

  解讀始終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改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更好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開放的先導作用,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必須鞏固成果,繼續深化。深入推進綜改試驗區建設。推進一批重大改革、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和重大課題,破解體制機制難題,使改革紅利盡快轉化為發展動力。深入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

  科學編制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確保開發區改革創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優化國有資本結構,加快“僵尸”企業退出市場步伐。探索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現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深入推進重點領域關鍵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效”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快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大力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雙向開放。著力創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環渤海、黃河金三角等區域交流合作。


  農業農村改革

  解讀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產品供給、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環境改善為目標,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不斷鞏固農業農村經濟向好形勢,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加快建立全市數據信息匯交、產權信息平臺。

  落實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政策,引導農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布局,加快農產品供給結構升級。在穩糧食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西山以水果、干果、雜糧為主,東山以干果、中藥材、雜糧為主,沿汾河平川縣、市、區以糧食、蔬菜、水果為主,以及以堯都、侯馬為中心的都市休閑農業等四大特色農業板塊建設。推進美麗村鎮建設。持續實施完善提質、農民安居、環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全面改善農村條件。


  緊抓脫貧攻堅

  解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全力實施省八大工程二十個專項行動和市十大扶貧工程的基礎上,突出抓好重點工程,堅定不移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全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頭號工程”,著力推進特色產業扶貧“重點工程”,大力抓好生態扶貧“試點工程”,引深光伏扶貧“亮點工程”,繼續開展消費扶貧“創新工程”。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年實現吉縣、鄉寧、安澤3個貧困縣摘帽,204個貧困村退出、7.4萬貧困人口脫貧,侯馬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鐵腕抗污治霾

  解讀:環境污染是發展之患、民心之痛,環境保護是我市當前最為緊迫的一項工作。

  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更高更嚴的標準和要求,落實好我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見》,實施好我市《環保突出問題暨環保部約談問題整改工作實施方案》,扎實推進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綜合治污、聯動治污、全民治污、轉型治污,堅決打好打贏環境治理攻堅戰。嚴治工業污染,狠抓燃煤污染,整治面源污染,推進水土防治,加強環境監管,提升環保基礎,加快生態建設,特別是要對市區155平方公里規劃區內所有燃煤鍋爐實行改造、置換,3月底前全部淘汰“清零”,今年新增集中供熱面積389萬平方米,兩年內新增清潔供熱面積793萬平方米,實現“無煤化”。堅持不懈推進標本兼治,堅持不懈抓好源頭治理,讓臨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協調城鄉發展

  解讀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功能;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一體化推進機制。

  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圍繞“建設新城、改造老城、提升東城、綠色繞城”的思路,實施新建道路、橋梁樞紐、街巷改造、園林綠化、環城水系、市政管線、污廢處置、信息網絡、社會公益和保障安居等10大類170項城建項目,當年完成投資173.3億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功能。

  按照“沿汾崛起、兩翼齊飛”的總體布局和“一帶兩圈多點”城鎮化布局,有序調整行政區劃,積極推進產城融合。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網絡、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完善城鄉道路交通體系,積極推進城市供水、燃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向周邊村鎮延伸。實施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完善一體化推進機制。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布局、制度安排“五個一體化”。


  夯實安全穩定

  解讀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以鐵的擔當盡責,鐵的手腕治患,鐵的心腸問責,鐵的辦法治本,強化安全監管,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全面壓實安全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盡職履責、失職追責”要求,明確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堅持依法依規治安。進一步健全安全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嚴查處。對典型事故和瞞報、謊報、遲報行為,一律提級調查。深入整治安全隱患。

  堅持“四不兩直”突查和“雙隨機”檢查方式,全面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實抓好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全力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和重點案件領導包案制度,建立暢通、規范、有序的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深入推進“平安臨汾”“法治臨汾”建設,切實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妥善處理各類突發事件,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保障改善民生

  解讀:為政之要,民生至上。順應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美好愿景,致力于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無論財政壓力多大,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為群眾辦的實事只加不減。

  大力加強文化建設。重點推動市圖書館、奧體中心體育場、文化中心等標志性文化建筑和縣級“四館一場一院”建設,夯實文化陣地。促進全民閱讀、全民健身。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學前教育奠基、義務教育均衡、普通高中教育提升、職業教育接軌、“三優”培養選拔等五大工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力推進山西師大和師大臨汾學院新校區建設。切實加強衛計事業。全面推進衛生與健康改革發展,加快“健康臨汾”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啟動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扎實開展就業援助專項行動,全面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工作。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救助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兜住困難群眾民生底線。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入軌運行。


  做好六件民生實事

  1.實施學前教育優質普惠工程

  按照公辦與民辦并重、城市與農村并重、建設與規范并重的原則,在市區、城區、中心城鎮建成公辦中心幼兒園、骨干幼兒園覆蓋網絡,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建成幼兒教學班覆蓋網絡,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2.實施鄉村醫療服務提質工程

  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加強藥品價格管理。推進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落實鄉村兩級醫務人員、預防保健人員工資待遇,健全防治網絡。

  3.實施農業強基工程

  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3萬畝以上;全力推動縣域小水網工程。

  4.實施飲水安全工程

  做好龍祠等水源地保護工作,加強水質檢測,抓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

  5.實施城市綜合整治工程

  以整治“臟、亂、差、堵”為重點,積極開展市容環境專項整治、揚塵污染專項治理、三供兩處理”運營考核等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水平。

  6.實施就業創業援助工程

  落實省政府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七補一貸”政策,推進高校畢業生創業園區建設。實施職業培訓全覆蓋計劃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新轉移農村勞動力4.7萬人。


     

責任編輯:付基恒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闸北区| 屯留县| 枞阳县| 思茅市| 西青区| 荥阳市| 九江市| 公安县| 东海县| 南宫市| 穆棱市| 台安县| 巴马| 宜春市| 安吉县| 长沙县| 涿鹿县| 宁明县| 象山县| 上饶县| 德化县| 兖州市| 新营市| 闸北区| 孟津县| 武汉市| 都匀市| 阿拉尔市| 麻城市| 紫金县| 蒲城县| 松桃| 阿克陶县| 微博| 石棉县| 贵港市| 张家界市| 钟山县| 咸丰县| 长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