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轉型需要 突出轉型導向
蒲縣“綠色”引領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蒲縣明確轉型需要,突出轉型導向,以綠色發展為引領,致力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業,持續抓好產業轉型,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農業結構失衡這一主要矛盾,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走品質結構優化之路。按照國家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政策要求,對接中央增加“糧改飼”補助資金規模政策,加快“糧改飼”步伐,積極發展以構樹、青貯玉米、苜蓿為主的飼草業和小雜糧、設施蔬菜、干鮮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構樹飼草業完成研發基地擴建、生物飼料加工基地建設,培育構樹苗木1000萬株、推廣種植1萬畝;規劃建設生態飼草站,年加工構樹、青貯玉米、豌豆100萬噸。走綠色有機循環之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為引領,以綠色有機為導向,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科學布局養殖區,推進農牧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養殖+有機肥+種植”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西坪垣兩個萬頭能繁母豬繁育基地,建成千頭以上生豬育肥示范基地10個,新增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20個、牛存欄達到1.萬頭。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引導規模養殖場配套加工生物有機肥。推廣利用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提檔升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提質增效核桃林1.9萬畝,發展脫毒馬鈴薯3萬畝。走三次產業融合之路。充分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價值,推進農業與加工業、文化旅游業等多種新業態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打造價值鏈,建設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集中打造茹家坪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園,按照“構樹+”思路,開發構樹系列產品,建設特色凸顯、輻射周邊的構樹飼料加工基地、構樹肉牛養殖基地、有機肥料生產基地、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基地。推進省級核桃栽培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將山中垣打造成集核桃種植、加工、銷售、培訓、旅游于一體的標準化示范園區。
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順應能源革命要求,按照“綠色開發、低碳發展、產業循環”思路,堅定不移地推進煤炭去產能、減產量、保增長,提高先進產能占比,加快建設全市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產量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堅持政企聯手、企業抱團,依托煤炭交易平臺,全力開拓銷售市場。加快質量標準化建設,煤炭監管信息平臺建成投用,推進昊興塬煤層配采工程,完成蛤蟆溝、北峪煤礦水平延伸設計,力爭年內生產礦井全部達到一級標準。重啟肖家溝煤炭集運站項目,盡早打通縣煤外運瓶頸,加速生產要素流通,建成蒲縣“內陸港”和“煤炭超市”。本著“量水而行、環境允許、市場導向”原則,積極推進煤電鋁、煤電材等項目,加快錦江集團煤電鋁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推動龍祥干法水泥二期投產運營。發揮蒲縣風能、太陽能資源優勢,培育發展光伏發電、風電、裝備制造等產業,江蘇潤晶100兆瓦光伏、遠景能源100兆瓦風電項目開工建設,大連尚能100兆瓦風電完成前期,啟動裝備制造項目建設。支持易恒天酒業、正茂核桃等“農字號”企業,做大做強功能食品、小雜糧、白酒、山泉水等產業,塑造蒲縣特色食品品牌。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業。完成旅游景區體制機制改革任務,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引進戰略合作者參股投資或參與管理,加強與專業旅游公司合作,重點推進與山西四建簽訂的東岳廟、蒲園農莊等旅游景區綜合配套基礎設施項目,推進景區專業化、公司化、市場化運營。依托蒲縣特有的森林生態優勢,推進臨汾西山休閑避暑度假勝地建設,完成柏山東岳廟修繕工程,實施好化樂古村落保護開發、五龍洞文物修繕、刁口千年古楊保護等工程,啟動五鹿山、梅洞山森林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前期工作。(張鵬)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