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書寫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華章。
五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動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臨汾貫徹落實。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市進一步深化學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345”發展戰略和“12345”工作思路,著力構建良好政治生態,著力推動經濟穩步向好,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干事創業激情,奮力沖刺全面小康,各項事業都取得新進步新進展。
本網從今日起開設“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全面展示全市人民在市委堅強領導下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生動實踐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以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臨汾新聞網訊 “選擇這樣一個平原地帶,在整個汾河流域打造一個現代化的產業帶、綠水帶、生態帶、新的城鎮帶……”2012年,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依托汾河谷地的區域優勢,提出建設“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戰略的構想,打造區域發展新板塊,并將其作為推動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載體和引領臨汾未來發展的龍頭。五年后的今天,總投資43億元的汾河河道生態治理工程已全面竣工,經濟帶框架基本形成,且被列入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匯集……
五年開拓創新,五年砥礪前行。回眸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面對多重機遇疊加、困難考驗交織的特殊環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始終保持政治定力、發展定力、實干定力,促改革、調結構、優環境、惠民生,為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新臨汾注入了澎湃動力。
促改革 瞄準焦點精準發力
這五年,我市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為使全市“一煤獨大”的局面得到實質性改變,面對焦點問題,我市持續發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瞄準焦點,精準發力。2016年10月,隨著沙坪煤業和寶鑫煤業礦井關閉工作通過山西省化解煤炭過剩產能驗收組檢查驗收,霍州煤電去產能工作順利“交卷”。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關閉煤礦礦井5座、拆除煉鐵高爐2座,省里下達的退出落后煤炭產能120萬噸、煉鐵產能82萬噸的任務全部完成,并已通過驗收。
這五年,我市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得以全面落實,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質量顯著改善,金融創新、銀企合作效果良好,有力支持著實體經濟發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融資手段更為豐富。
這五年,我市不等不靠推改革、破難題,持續在開放的廣度和力度上下工夫,勇趟“深水區”,敢啃“硬骨頭”,善打“攻堅戰”,不斷譜寫厚植開放的新篇章:政務服務國家級標準化試點在全省率先啟動,“放管服效”改革縱深推進,“五證合一”全面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市醫療衛生體制、國有林場改革、集體林權配套制度、農村土地確權等各項改革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調結構 產業轉型穩中有進
這五年,我市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為核心,以園區為承載、項目為支撐,大力推動發展動力由資源型驅動向創新型驅動轉型,產業結構由“一煤獨大和煤、焦、鐵畸重、高污染、高耗能”向各產業協調發展、綠色發展轉型,產品結構由“低價格、大路貨”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型,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這五年,我市持之以恒優化產業布局,強化產業培育,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新興產業增速、貢獻率雙超傳統產業,非煤產業貢獻率超過煤炭產業,實現了動力轉換,特別是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等現代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壯大,建成了一批商貿轉型項目;農業生產穩中調優,“四個百萬畝”規模不斷壯大,農民收入增速連續五年高于城鎮居民。
優環境 生態建設久久為功
這五年,我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從一點一滴著手,從功能特色著力,我市進一步加大完善城鎮功能與建設美麗鄉村雙輪驅動的力度,成功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爭取到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等優惠政策,侯馬市成功獲批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
這五年,我市大力推進堯都、洪洞、襄汾“一城三區”建設,完成了霍侯一級路改造、濱河東路貫通、濱河西路北延等道路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市區建設,老城區改造、河西新城、東部新區建設取得進展,完成了鼓樓南北街、五一路貫通、北城壕改造等多條城市主干路建設,完成了古城公園二期、城西一級客運站等市政設施建設,完成了市區10萬戶天然氣整體置換工程,啟動實施了舊商業區、舊工業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項目;臨汾北環、臨吉高速、霍永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民航機場正式通航,大西高鐵、中南鐵路等開通運營;完成了引沁入汾和川取水輸水工程、五馬水庫、清峪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城鄉電網、通信網、輸氣管網等都有新的進展,全市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
這五年,我市持續開展“環境建設年”“環境提升年”活動,實現了生活垃圾處理場縣級全覆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面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供熱、供氣、供水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市區實現主干線純電動公交車全覆蓋;設立了“百里汾河生態文明保護區”,澇洰河生態建設工程初見成效。
惠民生 唱響時代發展強音
“要把人民福祉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體現在工作上、落實在行動上,讓全市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五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每年實施一批民生項目和惠民工程,千方百計改善民生。一項項惠民之舉、一件件民生實事……這五年,“民”歌嘹亮,唱響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強音。
教育優先育人才。為全面提高全市教育教學質量,我市以“三優”活動為載體加強教研隊伍建設,選聘優秀教師充實教研隊伍,開展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進一步引深和鞏固“三名”(名師、名校、名校長)工程創建成果;醫療惠民在路上。為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我市持續開展對口支援,省、市三級醫院與縣級受援醫院結成了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協作關系,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全市逐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新格局;就業渠道多元化。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我市將就業創業援助工程作為市政府“六大惠民工程”之一,全方位落實就業扶持措施,積極實施大學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統籌開發就業援助項目,加大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力度;文化旅游再融合。圍繞文化強市目標,我市加快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市圖書館、市奧體中心體育場、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綜合體)、市戲劇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基地……一系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陸續推進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我市把核心價值融入文化載體,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實現共贏發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里程碑。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決勝期,我市將立足新起點,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臨汾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決勝全面小康,共同譜寫臨汾振興崛起的美好篇章!
記者 段碧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