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建設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打造黑枸杞種植特色鄉鎮、發展文冠果種植基地……初夏時節,行走在平陽大地,田間地頭熱火朝天,工廠企業機器轟鳴,鄉村旅游異軍突起,電商基地供銷兩旺,一派繁榮景象。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特色農業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千帆競發、百花齊放,呈現出勃勃生機。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工作的主要依托和重要支柱。產業扶貧又是確保精準脫貧的成敗關鍵,是變“輸血”為“造血”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方略,立足市情,牢牢樹立“扶產業就是扶根本”的脫貧理念,堅持精準長效扶貧,緊扣特色大做文章,積極探索“堅持特色、提高品質、板塊經營、集群擴張”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堅持把“一村一品一主體”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穩扎穩打持之以恒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產業帶動力強、脫貧成效顯著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政策引領迸發一片活力
特色農業精準扶貧,需有完備的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從政治高度、戰略高度、全局高度認識和把握特色產業扶貧的重要性,成立了特色農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特色農業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重大事項決策,各相關單位通力協作,合力攻堅,為產業扶貧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營造群策群力共同參與推動特色農業扶貧行動的良好氛圍。
我市相繼出臺《臨汾市特色農業扶貧工作方案》《臨汾市特色農業扶貧行動計劃》,在農業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支持、農民培訓等方面,明確了牽頭單位和責任主體。按照特色農業發展“四大板塊”布局,我市又制訂了雜糧、中藥材、蔬菜、水果、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產業扶貧(2016年-2020年)專項行動方案。市特色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根據部門行業特點和職責,積極聯系承接省產業扶貧項目,分別制訂了行動計劃和“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行動實施意見。市農委在深入調研和征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依據年度產業扶貧目標任務和產業扶貧成員單位職責,通過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形成了臨汾市“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
精準施策迸發一派生機
“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要從實際出發,向規模要效益,向優勢要競爭力,向品牌要生產力,把貧困人口吸納到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戰場。”市特色農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王曉民介紹說,全市入庫的產業扶貧項目436個,包括畜牧養殖、蔬菜、中藥材、小雜糧、養蜂、花椒、玫瑰、槐米、蘋果、紅棗、酒用高粱、糯玉米等產業類型。汾西、安澤、鄉寧、隰縣實現了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特色產業扶貧,要有針對性、精準性、有效性和持續性,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準分析資源條件,精準確定工作重點,精準謀劃特色產業。各貧困縣把特色農業產業開發作為重要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將貧困戶、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落實到產業和項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沉睡的資源變成農民致富源泉。
吉縣加快蘋果產業提質升級步伐,推動蘋果產業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目前,全縣蘋果面積發展到28萬畝,年產18萬噸,果農人均果品收入超過了6000元,蘋果產業達到了“五個80%”:即蘋果種植面積、專業村數量、蘋果產值、果農收入和農民從業人數占比,都達到了80%。
永和縣實施“千人脫貧項目”,投資200萬元,扶持603戶貧困戶發展養殖、大棚蔬菜等農業產業,與省農科院開展“院縣合作”,實施“科技富民1155”工程,建設紅棗科技管護示范基地和核桃高接換優工程。
龍頭引領造福一方百姓
特色農業扶貧,還要注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帶動農戶能力。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參與農業產業扶貧的龍頭企業44個、合作社1783個、家庭農場304個、種植大戶585個,分別帶動貧困戶14528戶、16883戶、2324戶、8366戶農民融入產業鏈條,從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全市通過自下而上推薦、整理、匯總產業扶貧項目74個,涉及種植、養殖、加工、休閑旅游、電商等產業類型,項目總投資48.9億元。汾西縣落實產業扶貧項目資金2520萬元,126個貧困村每個村實施1個產業扶貧項目,項目已建設完的有53個村。奧坤量子生物有限公司與永和縣政府簽訂種植黑枸杞10萬畝,引資5.79億元,在坡頭鄉打造黑枸杞種植特色鄉鎮,已流轉土地并種植了0.1萬畝,育苗0.03萬畝。霍州市打造文冠果種植基地0.5萬畝,分兩期引資6000萬元,目前已種植0.12萬畝,0.38萬畝已經落實到村到戶。大寧縣與山西隆泰雙創農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現代農業花卉雙創示范園區項目,把資產性收益扶貧工作和花卉產業項目建設深度融合,讓貧困群眾通過土地入股,獲取收益分紅,切實保障了貧困群眾的穩定脫貧。蒲縣、古縣、隰縣、鄉寧、大寧等縣分別與山西寶迪農業科技公司和山西新大象公司簽訂合同,大力發展百萬頭生豬項目。
千帆競發浪潮涌,在新一輪特色產業扶貧實踐中,我市以龍頭帶動為核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努力構建一條龍、全覆蓋的富民產業鏈,打造能帶動全局的特色產業基地,向規模要效益,向優勢要競爭力,向品牌要生產力,把貧困人口吸納到特色農業發展的主戰場,以更加鏗鏘的足音邁上輝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寫燦爛的華章!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