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 決勝“冬防”
臨汾新聞網訊 “生態環境是臨汾發展的‘生命線’,全市上下要深刻認識我市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正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嚴峻形勢,以最大決心、最嚴制度、最強措施喚回臨汾的藍天碧水。”在3月4日召開的2019年全市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大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岳普煜反復強調現階段我市環保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臨汾作為資源型經濟地區,長期受自然地理條件、產業污染的限制,生態環境脆弱,攀越轉型的高山、邁過環保的長坎,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3月6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劉予強在山西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第一個發言,主題依然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如果把前后跨度長達6個月的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以下簡稱“冬防”)比作一場耐力毅力比拼的馬拉松“拉鋸戰”,那么進入3月后的收官季,就猶如百米沖刺,成敗在此一舉。
決勝“冬防”,離不開全市上下層層傳導環環相扣的高效銜接;離不開環保人不辭辛苦沖鋒在前的堅毅果敢;離不開“一市一策”專家團隊的傾囊相授。
“冬防”部署:上下同心 志在必得
2月12日,節后上班第二天,省政府組織召開全省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工作會議,副省長賀天才就做好今年2-3月份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認清嚴峻形勢,提高政治站位;要剖析問題根源,找準薄弱環節;要切實壓實責任,加快補齊短板。
一天之后,我市召開全市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工作會議,在傳達全省會議精神的同時,通報全市秋冬季空氣質量,并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
劉予強在會上強調,要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突出工作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壓實工作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強化執法問責,保持高壓態勢,全力以赴把“冬防”這場硬仗打好,推動全市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大年初一,臨汾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永芳與“一市一策”駐臨專家張裕芬教授共話大氣污染防治攻堅。
毋庸諱言,當前,“冬防”攻堅已到總攻沖刺、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場關系到能否最大程度扭轉我市環境空氣質量被動局面的生死鏖戰,這場戰役的成敗直接關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直接關乎臨汾的整體形象、直接關乎全市人民的生態福祉。
為全力打好本年度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的收官決戰,我市迅速動員部署五個方面的主要工作。進一步加大工業企業錯峰停限產和深度減排;持續推進散煤污染專項整治;全面實施2019年新“八大工程”;加大懲戒力度,充分發揮環境執法震懾和倒逼作用;強化考核問責,確保工作實效。
2月14日上午,市委派出了6個環保督察組對沿汾6個縣市進行專項督察。每個督察組由各縣政協主席帶隊,重點對縣委、縣政府環保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察。同時,市環境監察支隊也全員出動,全天候無死角地對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不間斷的監察。
2月14日下午,堯都區、洪洞縣和襄汾縣縣(區)長及環保局長向市政府匯報近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并表態。
2月20日,我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指揮部向全市22家重點工業企業“亮出”“史上最嚴停限產令”,要求他們在秋冬防期間不折不扣嚴格執行差異化錯峰停限產和污染防治管控的各項要求,采取一切措施,確保限產到位、停產到位、整治到位,切實將工業排放總量減下來,將環境指標降下來。
3月1日,為有效抑制揚塵污染,改善市區空氣質量,保障市民身體健康,市政府研究決定在市區規劃區范圍內集中開展包括城市大清洗、裸土大治理、工地大排查的城市大清潔專項行動。
3月4日,2019年全市生態環境治理攻堅大會召開,對當前的冬防工作做了進一步安排部署。岳普煜明確要求,全市上下要鼓足干勁擔當作為上下一心決戰決勝,堅決打贏生態環境治理攻堅這場硬仗。
“冬防”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最終成效如何,一方面取決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攻堅決心,另一方面也與百姓的積極參與息息相關。
清潔社區,美化家園。3月5日,堯都區鐵路東辦事處三元社區環境衛生大清洗活動全面啟動。當日上午,記者走進三元社區,看到多名社區干部正手持高壓水槍反復清洗沖刷居民樓前的臺階步道、背街小巷等衛生死角。社區干部與轄區志愿者并肩作戰,小區居民也備受感染見諸行動,大家齊心協力精誠團結通力合作,對轄區陽光小區及東陽花園進行了不留死角的地毯式“大清洗”。
位于市區車站街的建設社區也“當仁不讓”。同一天,在社區黨支部書記兼主任趙文菊的帶領下,轄區各單位、小區和門店同步開展環境衛生大清洗活動。趙文菊告訴記者:“一來可以有效抑制揚塵污染,改善市區空氣質量;二來還能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如此一舉多得的好事,社區黨支部要帶頭抓好落實,鼓勵志愿者、駐轄區單位、門店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讓轄區的環境面貌越來越美。”
一直以來,建設社區黨支部在清潔取暖、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中都發揮了先鋒引領表率作用。社區把黨員分成7個小隊,分片開展工作,加強綜合治理,確保完成大氣治理任務。
春節值守:一份使命 一份擔當
2月5日,大年初一。
當千家萬戶闔家團圓之時,位于臨汾經濟開發區的市生態環境局機關大樓內,依然有許多緊張忙碌的身影或在加班加點,或在監察一線。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一市一策”駐臨跟蹤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教授張裕芬就是其中一位。
這個春節,她放棄了難得的假期,堅守工作崗位,目的只有一個,傾其全力為臨汾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當日上午的座談會上,張裕芬從全國整體環境形勢入手,對臨汾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鞭辟入里、專家視角的分析研判,同時又分享了國內類似地區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一些值得效仿的經驗和做法。
同一時間,不同地點。
市環境監察支隊的環保鐵軍們也紛紛打起十二分精神,不容有一絲懈怠。“我們支隊過年期間,一天都沒閑著。”3月3日下午,市環境監察支隊負責人賈永清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上的匯總文件,一邊告訴記者,“對監察支隊而言,每一次重污染天氣預警都意味著迅速進入戰斗狀態的動員令和集結號。”
過年7天,市環境監察支隊每天都要派出多支執法檢查組分赴平川6個縣(市、區)對相關企業展開地毯式搜查。短短一周時間里,共查處8家企業落實節前環保政策不力的15個問題。
事實上,節前的2月2日(農歷臘月廿八),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專題會議,對我市39家焦化、鋼鐵、火電企業負責人進行集中約談,并組織各企業負責人簽訂了春節空氣質量保障承諾書。
一市一策:精準把脈 對癥開方
2月26日-3月3日,“一市一策”專家組在負責人薛志鋼研究員的帶領下,分成數據組、堯都區組和工業企業組3個大組,深入堯都區、襄汾縣、侯馬市、曲沃縣、洪洞縣等沿汾六縣重點區域就散煤、揚塵、電力、鋼鐵、焦化、餐飲等重點行業進行調研和測試,旨在為市生態環境局三監聯動執法監測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并及時進行反饋。
2018年,國家首次將汾渭平原11個城市列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決定對每個市派駐一組科研技術團隊,開展“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指導。這是一項重大機制創新,是支撐汾渭平原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
“一市一策”專家組負責人薛志鋼研究員與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向陽在企業調研。
2018年10月19日,伴隨著市區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跟蹤研究項目的同步開啟,我市大氣污染防治“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工作宣告正式啟動。這對于推動全市大氣污染防治水平快速提升,加快推進科技治污、精準治污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臨汾市跟蹤研究辦公室獲悉,我市“一市一策”跟蹤研究團隊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山西省環境規劃院、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臨汾市環境監測站、臨汾市氣象臺等11家單位的技術骨干組成。
截至目前,我市“一市一策”跟蹤研究團隊已開展了一系列既抓眼前又重長遠的系統研究——開展源解析采樣工作的同時,先后對重點鋼鐵、焦化、鑄造、火電、水泥、餐飲、施工工地等典型污染源進行實地調研;組織召開我市秋冬季重污染研判分析會,完善重污染應急會商機制,開展重污染成因分析;積極推動工業企業交叉執法和三監聯動執法監測,實現科學執法、精準治污;赴北京市平谷區開展揚塵污染管控工作交流座談及現場調研,為進一步提升我市揚塵治理水平提供借鑒……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
黨的十九大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9年,則是我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我們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我市定能順利通過此次“冬防”攻堅的考驗,穩步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眾志成城,決勝“冬防”!記者 王小庚(本組照片由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播撒環保種子 放飛綠色希望
臨汾少年共攜手 保衛藍天在行動
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李靜 郝海軍 亢亞莉) 3月17日,由共青團臨汾市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和臨汾晚報小記者團聯合發起的“臨汾少年藍天保衛戰”系列活動圓滿收官,現場頒發了多項“重量級”大獎,激勵和鼓舞廣大青少年及家長爭當綠色低碳生活的參與者、踐行者、推動者,為保衛藍天、守護碧水、捍衛凈土作貢獻。
臨汾少年共攜手,保衛藍天在行動。去年11月底,5家主辦單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聯合開展系列活動,得到了市區30余所學校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各學校圍繞主題,依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層次,積極開展主題班會、環保知識講座、黑板報、手抄報、征文以及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校內主題活動。隨著活動的開展,在我市形成了“保護藍天,少年有責”的良好氛圍,為保衛臨汾藍天碧水貢獻了力量。
活動持續發熱,先后舉辦的“臨汾市首屆藍天小衛士”選拔賽、“手繪藍天”主題手抄報大賽更是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關注。1月13日,來自市區27所學校的82名小選手依次登臺,用自己稚嫩鏗鏘的童聲,呼吁保衛臨汾藍天。臨汾電視臺、臨汾廣播電臺、《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以及臨汾本土多家自媒體平臺對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形成了“選手臺上講、家長臺下聽,同學家中看”的全方位宣傳模式,帶動更多人為臨汾少年點贊,共同樹立環保意識和理念。
經過激烈角逐,32名小選手奪得“臨汾市藍天小衛士”稱號。來自市東關小學的“小衛士”吳楠溪道出心聲:“以前,我認為環保距離小學生很遠,那都是大人們應該關心的事情。現在,通過參加一系列環保行動,我深刻意識到,環保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以后,我會更加努力,并呼吁和監督家人和同學,從身邊小事做起,愛護我們的城市。”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小小少年將美好愿望融進一筆一墨,繪就“碧水藍天”的理想家園。來自市區30余所學校的600余幅學生手抄報,幅幅都充滿著臨汾少年為環保助力的拳拳熱情,打響“藍天保衛戰”的決心躍然紙上。經過嚴格把關、專業評審、層層篩選、優中選優,最終100幅主題深刻、內容突出、圖文相宜的作品脫穎而出,先后在市規劃展覽館、市第一小學、市第三小學以及市南街小學順利展出,累計有1.5萬余名學生觀展。
頒獎會現場,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的陳佳有感而發:“環保是建設美麗家園的長久之計,應該從娃娃抓起,將環保理念延伸到家庭。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積極地引導孩子們樹立愛護環境的意識,保衛我們共同的藍天。”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保衛藍天的使命仍在繼續。主辦單位呼吁廣大青少年能夠多向家人和同學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同時,希望臨汾晚報小記者和大記者們一起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拿起手中的紙和筆,去發現和挖掘身邊保護生態環境的好典型、好做法,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共建美麗宜居新臨汾的正能量。
垃圾不落地 家園更潔凈
近日,記者途經市區冶建路時,看到在該道路路南拐角處堆滿垃圾,經詢問,一位王姓居民介紹道,村子里有固定垃圾池,每隔幾天都會有推土機、三輪車將垃圾進行集中清理。他表示,此條路段屬于堯都區段店鄉李堡村管轄,“雖然村干部很負責,清運工也很辛苦,但經常是他們前面清理完,后面又有人倒上了,腐臭的垃圾散發著陣陣惡臭,很是煩人。”
為此,王先生建議,希望存在類似情況的村、鎮能實行定崗、定責制,配備一輛垃圾清潔車,每天固定的時間在村子里“收集垃圾”,家家戶戶準備一個垃圾桶,在垃圾車途經的地方進行清倒,這樣既避免了“二次污染”,也解決了一部分勞動力。
據了解,2017年5月6日,市政府召開緊急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市區小街小巷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工作,徹底消除垃圾二次污染。會后,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行動,根據定街道、定時間、定車輛、定人員、定任務的工作要求,對城區范圍內的215條小街小巷生活垃圾進行定時、巡回上門收集,由此結束了市區小街小巷延續數年通過露天垃圾站池收集垃圾的陳舊方式,實現了主城區“垃圾不落地”全覆蓋,電動三輪垃圾收集車也成了我市又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
通過走訪,記者發現,一些城鄉接合部也啟用了這種垃圾不落地的模式,減少了垃圾在室外停留的時間,并采用封閉式收運方式,在運輸過程中有效控制了垃圾拋灑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
深受其益的村民張先生表示,垃圾不落地模式,不僅減少了“二次污染”,還有效緩解了清潔工埋頭苦干,垃圾越掃越多的環衛困境。同時也有效提高了人們的自覺性,推動了環境衛生管理從末端垃圾清理向源頭污染防治,從政府單項管理向社會參與共治轉變。
他呼吁道,創造美好家園,需要優美的環境,更需要我們每個人把公共環境當做自家環境來維護。記者 亢亞莉
街頭發傳單 擾民又浪費
十字路口發傳單、車玻璃上塞名片、門把手上插單頁……天氣逐漸回暖,在市區主街道的十字路口,不乏看到一群從事派單工作的人員在車流中穿梭,向車窗內投遞廣告單頁,一些單頁或不小心散落在地,或被市民隨手丟棄在路上,既影響了城市街道的整潔干凈,增加了環衛工人的勞動負擔,也給派單人員的人身安全帶來隱患,曾在房地產營銷中心工作的市民關鍵對這種廣告宣傳的方式很不認同。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平常我們收到的一些單頁或者名片大多為房產銷售、信用貸款和生活服務類信息,有些單頁印刷精美,用的紙張也好,常常被市民索要來墊在路邊的花池上休息;還有一些老舊小區因為門禁管理不嚴,時常有派單人員挨家挨戶地張貼小廣告,樓道內充斥著各類“牛皮癬”,著實不雅。
關鍵表示,派發單頁作為一些企業的宣傳方法,投入的成本并不少,還極易造成環境污染,這種宣傳方式很不好。他算過這樣一筆賬:一個派單人員每天的單頁投放量大概在300份到500份左右,日結基本工資50元。一家房產企業如要覆蓋到目標客戶群體,則每次需同時出動30個派單人員。如此算來,一天的外派單頁達上萬份之多,單頁成本加人員工資下來,日開銷達5000元左右。“可是,這種傳統的宣傳方式效果并不理想。”關鍵坦言,房地產的銷售部門一般會對來電和到訪的客戶做渠道統計,通過收到單頁宣傳而來電咨詢或到售樓部了解的有效客戶少之又少,與此項費用的支出完全不成正比。
“然而還有企業用這樣傳統低效、浪費資源的方式做宣傳,當中不乏存有想在街頭造勢的目的。”關鍵說,“做了多年的銷售工作,感覺最明顯的就是一些企業在運營中表現出來的環保意識淡薄,浪費現象嚴重。”他希望更多的企業能把加強環保理念建設作為企業文化中的一個課題,帶動員工一起參與環保,營造出健康、環保、節儉的企業氛圍。記者 盧婷
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
“環保是企業的擔當,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政府抓得嚴,企業跟得緊,職工每天工作、生活在廠區里,更把環保當做頭等大事,他們對操作各項環保工藝流程用心,對各種指標有沒有超標更關心,既是操作員還是監督員……”
3月12日,位于襄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廠區一隅,公司環保辦經理劉清泉面對記者侃侃而談:累計投入環保資金近10億元、二氧化硫減排達到60%、氮氧化物減排達到70%以上……從剛到公司時的二廠廠長到公司環保辦經理,在環保領域干了數十年的劉清泉仿佛公司的環保百科全書,各種數據、標準不假思索、張口即來。
“我們公司的‘環保’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還有已經看不到的。”2006年剛入職公司時,在他的印象中,公司只有一部分最基本的環保設施。如今,逐年增加的環保投入和越走越寬的產業延伸之路,令劉清泉不禁慨嘆,企業環保意識的轉變為企業帶來了勃勃生機。
“看得見的是廠容廠貌的景區化,7萬多平方米的柏油馬路、10萬平方米的瓷磚鋪設、12座‘臨汾公廁’標準的沖水廁所,還有控制室里的顯示屏上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的各項參數指標;看不見的有精煤、焦炭;已經看不到的有粉塵、冒煙現象……”
通過與外地同行交流,劉清泉對所在公司的環保治理力度和成效越來越自信。“毫不夸張地說,臨汾的焦化行業,在環保方面下的功夫比其他地方都大,企業自身早就杜絕了僥幸心理,都在加大環保投入,實打實地抓環保。”
“公司的重要環保監測數據都是實時上傳的。”劉清泉坦言,與其窮于應付被通報處罰,不如認真對標政策要求,不僅要發現問題掐住源頭,還要主動探索環保“金點子”,最終受益的一定是認真達到環保要求的企業。記者 段碧蓉
水至清則“活”魚
兩只高約1米5、寬約2米的大魚缸并排放置,魚缸里的水清澈透亮,20余只紅色的鸚鵡魚在水中歡快游弋……如此景觀擺放在家里或會議室里,已經司空見慣。然而,出現在一家煤焦企業的廢水深度處理車間,記者不由心生疑惑:應該不是純粹用來景觀陳設的吧?
3月12日,記者來到位于襄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臨汾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萬鑫達焦化”)廢水深度處理車間,環顧周邊后,便被這兩個大魚缸吸引了注意力。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這個景觀擺放在這里的重點就是魚缸里的水。”隨行的萬鑫達焦化副總經理梁德靈似乎看出了記者的疑惑,上前提示說。
一缸清澈透明的水中,到底還有什么秘密呢?
原來,這魚缸里的水還真不一般,它的前身就是萬鑫達焦化的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能用來養魚?在梁德靈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魚缸側方的展示臺旁,6瓶一字排開的水樣,依次為蒸氨廢水、二沉出水、生物流化床出水、超濾出水、反滲透出水、純水,顏色從醬油色到茶色最后到透明色,越來越清澈、透亮。魚缸里的水便是6瓶水樣中的第5瓶:反滲透出水。
“我把這杯水倒掉,現場接一杯給大家看看。”梁德靈拿起展示臺上標有“反滲透出水”字樣的水樣,當著記者的面倒掉后,走到不遠處的反滲透設備取樣口擰開閥門,清澈透明的水便被裝進了瓶中。
“‘反滲透’這道工序就像我們家中凈水機里的過濾芯,把雜質、有害物質通通過濾掉。這是焦化綜合廢水提標改造及中水回用項目的功勞,6瓶水樣就代表著我們廢水處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經過十幾道工序處理后,最初的工業廢水已經接近純凈水的標準。”梁德靈進一步解釋說。
據了解,為實現企業環保設施的全面升級達標,2017年,萬鑫達投資7050萬元,在已有的生化系統上,增加強化預處理裝置、生物法深度脫除廢水總氮、生物流化床等系統,對循環水、熄焦廢水、生活污水、蒸氨廢水等污水進行綜合處理,完成了焦化綜合廢水的提標改造,實現了達標排放。
在廠區一隅的污水處理中心,3.7米深的熄焦廢水綜合反應池一個連著一個,池子周圍布滿了管道。梁德靈介紹說,這些顏色發黑的熄焦廢水經過初沉池、反應池、終沉池逐步降解水中的有機物、硫化物,再進入深度處理車間,處理后再送回熄焦池進行利用。
“環保、安全在先,產量、效益在后,這種觀念已經滲透到萬鑫達焦化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環節。”萬鑫達焦化環保辦經理劉清泉說,企業在環保治理上花的心思最多、下的功夫最大,年年都有新變化。記者 劉靜
“消失”的煤和焦
冒著濃煙的大煙囪,林立;漫天漂浮的粉塵,嗆鼻;左一個煤堆右一堆焦炭,臟亂……當然,這是很多年前人們印象中的焦化廠模樣。
3月12日,在位于襄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臨汾萬鑫達焦化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萬鑫達焦化”)廠區里,如上的“臟亂差”模樣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瓷磚墻、環保設施、四旁綠化……整潔開闊的廠區井然有序。
然而,作為煤焦企業“主角”的煤和焦去哪兒了呢?記者幾乎轉遍了整個廠區,卻遍尋不見。
“看到那棟白色巨型帳篷了嗎?類似的建筑有3棟,公司收來的所有煤都集中在那里。”順著萬鑫達焦化副總經理梁德靈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一座白色建筑。“這種不需要任何框架與梁柱支撐的建筑就是公司的‘氣膜式封閉煤場’,眼前這棟建筑是3棟同類型建筑里最大的一棟。”
據萬鑫達焦化煤場區經理楊振山介紹,2017年,在我市焦化企業生態環境深度治理中,萬鑫達大膽采用了國內先進的膜式充氣結構對3個煤場進行了封閉,是目前全國冶金和化工行業的第一座氣膜結構全封閉的煤場。
“在這之前,我們煤炭儲存采用的是加裝擋風抑塵墻的露天存放方式,這種存放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遇到刮風下雨,到處都是煤灰和煤泥。”說起煤炭儲存方式的前后對比,楊振山不無感嘆。“氣膜式封閉煤場具有自重輕、密封性好、耐候性強等特點,內部同時配備完善的瓦斯、粉塵監測、排放系統和消防系統,是一道安全可靠的保護屏障。所以,在我們廠區內你是看不到煤灰、煤泥的。”
在梁德靈的指引下,煤焦企業的另一“主角”焦炭也在焦炭儲存場找到了蹤影。記者來到儲焦二區時,一輛灑水車正在對地面進行噴灑降塵。“儲焦場采用門式輕型鋼結構進行了全封閉,除了利用灑水車降塵,儲焦場還配備了霧炮和除塵器輔助降塵。”萬鑫達焦化儲焦二區焦管員喬永杰自豪地說:“廠區環境的美化離不開一項項環保工程的投入。”
“對工業企業而言,環保投資鮮有經濟效益,但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無可限量的。”梁德靈說:“我們不僅要嚴格按照國家、省、市標準進行環境治理,更應該看到,環保要求嚴格化是大勢所趨,環境治理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盡之責。”記者 安月琦
天藍水碧美如畫
本報記者 閆銳鵬 攝
曬曬整改“成績單”
臨汾新聞網訊 2月下旬,在副市長潘海燕的全程陪同下,大氣污染防治“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臨汾工作組負責人、中國環科院研究員薛志鋼一行對市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集中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深入市區印染巷、西趙路、堯豐市場、萬通社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工地和臨汾經濟開發區郭家莊等地調研。每到一處,薛志鋼都詳細了解大氣污染的排放源類型、空間分布、地理地貌影響等情況,并就存在問題現場提出整改意見。
潘海燕要求,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認清嚴峻形勢,提高政治站位,嚴格落實專家組提出的整改意見,加強巡查監管,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不留死角、盲區和空白。同時大家要切實增強緊迫感,樹牢憂患意識,加強工作措施,下最大決心、盡最大努力,全力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同時,對薛志鋼等專家組成員所提出的每一條整改意見,潘海燕都逐項明確了整改時間表,并要求最遲在3月5日之內悉數整改完成。
眼下,距離3月5日的整改“大限”已經過去10天有余,那么各責任主體和單位是不是都能對整改意見啟動迅速響應積極對標執行,不折不扣狠抓落實,進而助推市區環境問題整改取得階段性成效?3月17日上午,記者跟隨市生態環境局巡查人員對市區突出環境問題整改落實進展情況進行實地走訪。
第一站:工商學校周邊區域
記者一行首先來到位于市區平陽廣場東南方向的鋁鍋巷棚戶區拆遷工地。這里地處市政府萬通社區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建設的核心地塊。
鋁鍋巷棚戶區拆遷工地不少建筑垃圾裸露在外。
記者在現場看到,眼前一片業已完成拆遷的開闊地上,雖有大面積的單層抑塵綠網苫蓋,但是覆蓋程度實在有限,抑塵效果差強人意,現場仍有不少裸露在外的建筑垃圾。很顯然,對標“要采用密度高、質量好的綠網,立即對鋁鍋巷棚戶區拆遷工地建筑垃圾進行全面苫蓋,切實起到抑塵效果”的整改措施,鋁鍋巷棚戶區拆遷工地未能如期實現。
第二站:臨鋼醫院周邊區域
“東關234隊拆遷工地建筑垃圾苫蓋不到位,已苫蓋區域采用的綠網密度過稀、質量較差,起不到抑塵效果。”下車后,市生態環境局巡查人員為記者介紹這個拆遷工地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
相較于凹凸不平的鋁鍋巷拆遷工地,東關234隊拆遷工地無疑要平整很多。但是綠網縫隙偏大,且分布不均,塊塊裸露的地皮此起彼伏,隨處可見。
記者了解到,3月15日,堯都區政府和市住建局已對道路北側進行了綠網雙層苫蓋,截至目前,道路南側依然未能按照要求采用高密度綠網進行苫蓋。
第三站:南機場周邊區域
記者一行來到南機場部隊營區時,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營區南側一條未硬化的道路進行圍擋封堵作業。記者目測,這條路距離毗鄰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直線距離不足百米,揚塵污染首當其沖。不過,隨著道路的圍擋封堵,原先塵土飛揚的局面將會明顯好轉。
南機場部隊營區道路西側裸露黃土未苫蓋。
同時,營區西邊道路西側依然存在裸露黃土未苫蓋的問題。雖然已對這里撒種草籽,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盡快實施綠網苫蓋依然很有必要。
第四站:技工學校周邊區域
車流量大,住戶集中,道路過窄這三條決定了印染巷堵車時有發生,高峰期更是不堪重負。這里因此也就成為尾氣排放的重災區。“單行道是不是一個破解擁堵和空氣污染的良方?”
經市交警支隊反復調研后反饋,這一道路暫不適于實施單向通行。不過,交管部門會通過清理路障、合理規劃和管理宣傳等方式,盡可能地改善道路擁堵的現狀。
當日,記者在西趙新村路至三星鳳凰府路段看到,現場已用綠網苫蓋的土堆封堵了道路,尚未砌墻封堵;西趙通往菜市場的道路未封堵,還有車輛通行,裸露地面未完全苫蓋。
第五站:唐堯酒店周邊區域
在郭家莊還遷小區東側和廣奇小區西邊,記者看到各有一條道路沒有進行硬化處理,揚塵污染相對嚴重,目前只采取了灑水抑塵措施。
此外,在市檢察院正對面有一大面積土方建筑垃圾未完全苫蓋,郭家莊還遷小區施工工地裸露地面苫蓋也并不到位。還遷小區東側另有一家廢品收購站,目前廢品已經清理,但并未按照取締標準予以取締。
曬曬整改成績單,敦促落實是關鍵。希望通過這一點到為止的“敲打”,督促相關部門和責任單位真正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摒棄應付心理和僥幸心態,高標準地對各自管轄范圍內存在的問題逐一對照,認真整改。本報記者將對市區環境突出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予以持續關注。
本報記者
愛我家園 合力攻堅
高秀云
兩座青山,蒼郁如屏,蓄靈孕杰;
一條河流,蜿蜒流淌,滋翠養秀。
這方靈動的土地,在山與水的護佑與包容里,曾演繹出流傳千古的華夏傳奇。
飛馬逐鹿、刀耕火種的久遠歷史,康衢擊壤、天下大和的清平歲月,求賢若渴、任賢圖治的唐堯古風……
這里地肥水美、物產豐富,這里山川相間、礦產眾多。這里曾是國人向往的風水寶地,這里是我們最熱愛的家鄉——臨汾。
然而,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這里的優勢漸變劣勢:“兩山夾一川”的特殊地形,阻止了大氣流動,烏煙濁氣難以擴散。豐富的礦產資源,導致了偏重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產業布局。眾多因素疊加,令這里的環境治理難度異常巨大,甚至一度被外界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辱沒了我大臨汾的美名。
困難嚇不倒英雄的臨汾人民。
推煙囪、炸焦爐,關小上大、淘汰落后,優化布局、調整結構,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幾十年來,一輪又一輪的最嚴治理,一次又一次的非常手段,我市治污腳步從未停歇。尤其是去年以來,我市強力推進“八大工程”,扎實開展大氣專項行動,環境質量漸趨向好。縱向看,效果極其明顯;橫向看,形勢依然嚴峻。
“生態環境是臨汾發展的‘生命線’,我們要以最大決心、最嚴制度、最強措施喚回臨汾的藍天碧水。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岳普煜擲地有聲。”
“近年來,臨汾的生態治理實踐,使我們更加堅信污染能治、污染可治、污染必治。”全國人大代表、市長劉予強表示,污染治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領導的堅強意志,鼓舞了全市人民。
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全市上下進入沖刺“秋冬防”的決戰姿態。監管力度空前加大,輿論氛圍空前濃厚,響應人群空前眾多。
我們共享同一片藍天,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愛護家園,防治污染,為臨汾正名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
天遂人愿。我們欣喜地看到,天藍了,碧空如洗;地綠了,草木復蘇;空氣清新了,百姓歡呼雀躍。
“秋冬防”戰役還在持續,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一同創建天藍地綠、山水相融的美麗家園。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