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在我心中。記者 柴云祥 攝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
在“一窮二白”中奮起直追,在爬坡過坎中不懈探索,在革故鼎新中實現跨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撫今追昔,駐足回望來時路,自有一番感慨在心頭。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各行各業干部群眾之中,傾聽那過去的故事,分享今日之幸福,共同展望美好的未來。
——編者
衣
從破衣爛衫到舒適時尚
“我印象中,一直到十一二歲都從沒穿過新衣服,全是大姐穿了給二姐,二姐穿完再給我。當時父親會手藝,家境還可以,在我周圍,不少人還是破衣爛衫,層層補丁更是屢見不鮮。”65歲的市民王玉英說。
“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吃的都是玉米窩窩,更別說穿了,大家都是撿的哥哥姐姐的舊衣服,沒幾個人是合身的。大人們穿的也不好,很多人的褲子上都是補丁。”回憶起小時候,王玉英不斷感嘆,“再到后來,生活稍微好了一些。每到過年,也有人穿著新衣服出門拜年了,不過大多是扯的布料,手工縫制,顏色不外乎黑、灰、藍,那也是當時的主色調。”
“大概是改革開放后吧,人們的穿衣風格一下子都活泛了。顏色鮮亮了,款式也多了,當時可流行過一陣喇叭褲呢。”王玉英說,“補丁摞補丁的年代過去了,人們穿衣服也不愁了,當時最火的詞叫作‘新潮’,市面上出現了很多很多新款式的衣服。”
王玉英回憶說:“印象中最深的是1995年前后,買衣服已經成了日常消費之一。那會兒的老百匯、動力廠、財神樓、洪家樓,一到臘月十幾人擠人,都是買衣服的。特別是娃娃們,過年穿新衣已經必不可少了。誰家的衣柜里不是滿滿當當?”
“發展得真快,快得不可思議。”她感慨說,“現在,人們買衣服都看牌子。這品牌,那品牌,一件衣服好幾千,買的人也不少。”
衣櫥里的大變化,也是人們生活水平的大變化。王玉英說:“短短幾十年,咱們從一層一層的補丁,到不愁吃穿,再到時尚高端,這是翻天覆地的大發展。什么是好時代?要我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時代。”
記者 柴云祥
食
從有啥吃啥到科學營養
“吃不飽”對于現代人來說,已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但對于老一輩人,這一詞匯卻飽含著回憶。
今年61歲的張國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本該賦閑在家的他依然堅持著“秋種小麥、夏種玉米”的習慣。兒女常常勸他別再“種地”了,但他只當是“耳旁風”。
“我們這輩人,對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吃不飽。”張國偉說。
“我們兄妹7個,父母是農民,小時候除了過年,幾乎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張國偉感嘆道,“雜糧面是我們當時的主食,不要以為是現在飯館賣的雜糧面。我說的雜糧面是那種把玉米、高粱、黃豆等雜糧摻雜在一起磨成的面,這種面怎么形容呢,對,吃著‘劃’嗓子。”
憶起兒時的情節,張國偉感慨萬千,“我上學的時候,如果誰能背著一袋子窩窩頭、懷里揣著幾塊咸菜,這就是同學們羨慕的對象。”
“現在的生活,在我們小時候根本不敢想象。”張國偉說,“以前是有啥吃啥,現在是想吃啥有啥。前幾天我閨女在網上給我們老兩口買了燕窩,這在以前都是達官貴人吃的,現在想吃隨時可以買,并且過不了幾天就能送到家。”
“以前餓怕了,家里不存點糧心里不踏實。”說到堅持“種地”張國偉說,“種小麥、玉米是一種習慣,改不了。再說,現在的政策好了,不但不交公糧了,反而每畝地補貼錢。就像我今年種的玉米,因為干旱沒有收成,前幾天就有人來統計了,還說政府要給我們補貼錢。”
“大家都在說‘中國夢’,在我看來,現在的生活就是我們這一輩人的‘中國夢’。”張國偉說,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都開始講究科學飲食,相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會吃得更好、更健康、更科學。
記者 劉超
企業員工祝福祖國。記者 盧婷 攝
住
從土坯窯洞到水泥建筑
窯洞、土坯房曾是市區周邊農村的主流住房,它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如今,磚混平房、二層小樓隨處可見。住房條件的變化讓百姓圓了安居夢。
50多歲的王永青是堯都區段店鄉趙下村人,他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了從吃不飽穿不暖到改革開放后家家戶戶過上幸福生活的不同時期,見證了社會的進步和偉大的變革。
說起50多年來的變化,王永青覺得最能體現時代變遷的是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的變化。從40多年前全家住的40多平方米土坯房到現在獨立寬敞的院落,不僅僅是住宅面積發生了變化,居住環境也發生了質的改變。
“小時候全家9口人,只有三間土坯房,住房條件特別差。”王永青說。
那個年代的艱苦,王永青現在還記憶猶新。他說,當時的土坯房是新中國成立前建的,一到雨天房子就漏水,屋里到處都是接水的盆。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后,隨著兄弟姐妹逐漸長大,王永青的家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王永青回憶說:“1988年,我準備結婚,家里蓋了3間瓦房,還專門購買了高低柜、穿衣鏡等新式家具,房子結構更加合理,居住環境更衛生。2015年,我們家又將老房子改成了現在全框架剪力墻結構的磚混房子,院子里更是全部硬化,打羽毛球、籃球都沒有問題。”
在王永青的記憶中,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他家里的房子越來越大,環境越來越好。
王永青認為,住房條件的改善對于提高人的幸福指數,改變人的生存環境以及人的命運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40年前,我們家屬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家庭,現在,我們兄妹七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記者 劉超
行
從雙腳蹬車到一腳油門
在市民劉俊杰的眼里,交通出行最大的變化,就是少年時代的自行車和長大以后的私家車。
劉俊杰今年38歲,在市區煤化巷經營一家小飯店。
“小時候,到哪兒都是我媽騎自行車帶著我,她給自行車后座上包個棉墊,坐上去軟軟的——那就是我的專座兒。”劉俊杰回憶說。
“后來上了初中,父母給我買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劉俊杰說,“當時可高興了,天天擦。記得有一次同學借走,整整一天都提心吊膽,就怕丟了、摔了。那輛自行車貫穿了我整個初中時代。”
“那時,公交車很少,大家也不太習慣乘坐公交車。私家車更少,一個村里也不見得有一輛,所以,自行車還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出行全靠它。”
“大概是2000年以后吧。”劉俊杰回憶說,“我騎過兩年摩托車,那時候公交車的線路多了,間隔時間也短了,選擇公交出行就相對普遍了。”
在劉俊杰的印象中,最大的變化是在2007年左右。“私家車忽然就多了,親戚、朋友、同學,很多人都買了車。”
“當時的年輕人,感覺開著私家車出去還是挺有面子的,當然出行也方便。”劉俊杰笑著說,“我當時的目標就是盡快買車。好好干了兩年,2009年的時候買了一臺福克斯,開了五年,又換了一臺帕薩特。”
劉俊杰感慨道:“這些年的變化確實大。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私家車,就像以前的自行車那么普遍。現在大家的日常出行基本上都是私家車、公交車、電動車,曾經遍地都是自行車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
在劉俊杰看來,交通出行的變化不僅僅是便利,已經惠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說:“以后再有什么變化誰也說不準,但我相信,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記者 柴云祥
黨的十九大代表賀星龍與乘客同唱愛國歌曲。圖片由本人提供
游
從周邊逛逛到大江南北
“這些年可是去了不少地方,最遠的去過新疆、云南,近的去過重慶、山東。”市民張連科開心地說。
張連科今年61歲,家住市區迎春街。他說:“以前根本不敢想,有生之年還能跑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小時候,旅游是一件稀罕事,去一趟廣勝寺都能高興好多天。初中時,去過一趟壺口瀑布,回來后寫日記、寫作文都是這件事,就連學校組織朗讀,我說的都是去壺口旅游的故事。”張連科說。
“一直到我參加工作之前,我都沒出過臨汾地區。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旅游,就是周邊轉一轉。像什么大草原、大沙漠,只能從電視上感受一下。”張連科感嘆說,“當時條件不行,交通不方便。”
張連科回憶道:“1995年夏天,我帶孩子去過一趟北京,參觀了天安門、故宮、頤和園。去北京就算是出了遠門了,我們爺兒倆一路上大包小包,擠火車、啃餅子,但心里是非常高興的。”
“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便利了,旅游不再是奢侈品。”他說,“大概是2010年開始,從跟旅游團到自駕游,目的地越來越遠,2016年,我還帶全家坐著飛機,去海南過了春節。”
張連科把旅游照片都洗了出來,裝滿厚厚的三大本。他一邊給記者翻看一邊介紹說:“這是跟團去麗江玉龍雪山時拍的照片,也是頭一次感受到高原反應;這是我們在新疆的照片,去了葡萄溝、火焰山等好多景點;這一張是在泰山,我們為了看日出,頭天半夜爬的山……”
“感謝現在的好時代。”張連科說,他已經訂好目標:要在70歲前走遍全國的每一個省份,好好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記者 柴云祥
購
從票證捆身到購滿全球
“網購、繳費、叫快車……如今,不但‘糧票’已成為歷史,很多時候就連‘鈔票’ 也很少使用了,只要一部綁定著銀行卡的手機,隨時隨地就能購買全球好物。”提及人們購物方式的變化,54歲的王翠蓮頻頻搖頭,大呼“不敢想象”。
“想想我結婚那會兒,車子、電視都是父親早早托人換下票證才買到的,哪像現在,網上、實體這樣多的購買渠道。”提及40年來購物方式的轉變,王翠蓮娓娓道來。
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供應極為匱乏,人們買東西只能通過供銷社憑票購買,就算有錢,沒有票也買不到商品。每到逢年過節時,供銷社門前經常是天不亮就簇擁著一大批前來買東西的人。
80年代后,國營商店、集體商店逐漸增多。“像前進、勝利、三八這些商店,就是那個時候人們購物的天堂。”王翠蓮介紹道,那個年代的商店,營業員是站在柜臺里介紹的,顧客站在外面看,顧客對商品的認識完全取決于營業員的推薦。
到了2000年左右,才出現超市、便利店等貨架式的開架零售形式。 “我記得臨汾開的第一家超市是迎春北街的銀河超市,第一次帶女兒去購物,她開心壞了,好似發現了新大陸。”回想起過往經歷,王翠蓮不禁大笑起來,繼續說道,“2000年帶女兒去北京玩,都是帶的現金,怕錢丟了,就在秋褲上縫個暗兜,想必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從供銷社到國營商店、到自營超市,再到現在的購物中心;從“憑票購物”到現金消費,再到現在的移動支付;從出門才能消費,到現在足不出戶的網購消費……70年間,人們購物方式、購物渠道、支付方式的轉變,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反映出百姓生活幸福指數的提升。
記者 盧婷
娛
從單調匱乏到豐富多彩
益智玩具、仿真模型、模擬拼裝……9月28日,在市區生龍國際購物中心的一家兒童玩具店,趙臨生正帶著上幼兒園的孫子邊體驗邊挑選著心儀的玩具。
“現在的孩子可真是太幸福了,你看這各式各樣、種類繁多的玩具,都把孩子給挑花眼了。”看著孫子拿著玩具玩得心滿意足的樣子,趙臨生神情中難掩對孩子的寵溺。
“時代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同時代的人對于‘玩兒’的記憶,也承載著時代的變遷。”趙臨生回憶道,他像他孫子這么大時,根本就沒有玩具這個概念,樹上折根樹枝、地里逮幾只蛐蛐,都可以玩好長時間。小伙伴們在一起,不是上你家待會兒,就是在我家坐會兒。后來,開始有露天電影,一到放映時間,各家各戶就帶著小板凳趕來。 “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又是健身、K歌,又是電影、游戲的,真好!我們年輕那會兒,能看場電影就已經算是讓人羨慕的娛樂項目和精神食糧了。”
從自帶板凳觀看露天電影到3D、4D電影隨時隨地想看就看,從斗蛐蛐、玩彈弓到拼裝樂高積木、操作智能機器人……50年來,人們的娛樂生活也從原來的單調匱乏到如今的豐富多彩。
“我62歲了,我們要過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活出老年人的精氣神兒。”退休后的趙臨生生活可謂豐富充實,每天清早,他都會到廣場上跟拳友們打太極拳,強身健體;晚飯過后,一幫歌友們一起高唱紅歌,贊頌美好生活。
就在記者采訪即將結束之時,趙臨生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孩子幫他定好了國慶節期間上映的幾部電影票,趙臨生不禁感慨:“生活在這個年代真好!”
記者 盧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