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有目共睹,藍天白云已成常態。然而,焚燒秸稈、隨意傾倒垃圾等環境污染行為仍然很常見。”日前,記者與市民趙志偉談起環境保護話題時他這樣說道。
“沒有霹靂手段,難顯菩薩心腸。”對于危害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趙志偉借用了一句古語,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在他看來,如果不把污染環境的行為上升為公眾不可逾越的“紅線”,很難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從源頭上改變。
趙志偉認為,很多環境污染之所以屢禁不止、長期解決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公眾認識不到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嚴肅性,沒有“法”的約束,只是作為一種自己的主觀行為,可為,也可不為。因此,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單靠公眾的自行約束是不夠的,必須加大對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讓其成為“紅線”,有了震懾力才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要想讓環境污染行為升級成群眾心中的‘紅線’,普法很重要。”趙志偉說,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還很粗淺,應該加強對污染防治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引導公眾增強法治意識、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逐步固化這一“法”的觀念。
“‘法’的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關部門大量的工作,以及完整的體制機制等,才能固化這一觀念。”趙志偉建議,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拓寬公眾知情渠道,以實際案例把環境污染的嚴肅性傳播出去,不斷增強公眾的敬畏意識,逐漸形成不能污染環境、不敢污染環境的氛圍,才能達到目標。
“治理生態環境,杜絕環境污染,從嚴處罰是必經之路,不可或缺。”趙志偉說,有關部門對群眾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太輕,這樣不利于環境污染的防治。
趙志偉介紹,有次他目睹了環境執法人員處理群眾焚燒秸稈的過程——只是口頭教育,并沒有實質性的處罰。在他看來,這種行為不可取。只有堅決處罰,讓公眾知道污染環境要面臨處罰,才能形成震懾。同時,公眾也會一傳十、十傳百,樹立起“不可為”的意識,才能逐漸杜絕污染環境的行為。
采訪結束時,趙志偉感慨道:“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大家共享的資源,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希望大家重視起來,把污染環境的行為作為心中‘紅線’,攜手共同創建美好的未來。”
記者 劉超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