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四大替代優勢產業 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臨汾市替代優勢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博眾智庫
內容提要:對臨汾來說,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在這個過程中,精準把握和培育替代優勢產業顯得尤為重要。本報告立足我市發展實際,按照優勢產業的關聯度、匹配度、成熟度、成長性“四要素”模型,綜合考慮,提出打造裝備制造、清潔能源、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四大替代優勢產業的目標,多維度分析推進路徑,提出舉措建議,致力于為地方發展主動服務、建言獻策。
當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成為2021年全國經濟工作八大重點任務之一,在此背景下,經濟領域必將引發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變革。這對于作為典型資源型城市的我市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如何發揮優勢,搶抓機遇,科學布局,乘勢而上,是擺在我市面前的一項嚴峻課題。精準把握和培育替代優勢產業,是我市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不二選擇。
一、科學精準分析,甄別篩選優勢產業
優勢產業是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特有資源,運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合理,資本運營效率較高,能夠實現和鞏固當地競爭優勢的新型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我市產業結構畸重,“煤、焦、冶、電”四大資源型傳統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90%左右,新興主導產業還未形成規模,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加快推動替代優勢產業迅速升級為主導產業,對推動我市產業穩定接續,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按照優勢產業的關聯度、匹配度、成熟度、成長性“四要素”模型,選取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從業人數、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等17個指標,對我市制造業與服務業主要行業進行優勢度綜合評價。
從制造業來看,雖然煤炭(67.2)、鋼鐵(64.4)、煤化工(37.4)等產業的優勢度綜合得分較高,但根據國家雙碳目標要求,不宜作為優勢產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31.5)、專用設備制造(23.8)、金屬制品(21.7)為主導的裝備制造業和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29.9)具有較好的優勢度,既是我市發展基礎良好的產業,也符合政策引導方向。裝備制造方面,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在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煤機、家電及零部件等領域引進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涌現出山西華翔、平陽煤機、湯榮機械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在臨汾開發區、侯馬開發區等地初步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清潔能源方面,全市能源結構快速優化,清潔能源比重大幅提升,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45萬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比重達到20%。未來在“雙碳”目標引導和帶動下,清潔能源將逐步取代傳統能源份額,新能源、儲能等零碳及負碳行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從服務業來看,以批發和零售業(63.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4.6)為主的商貿物流業和以文化、體育和娛樂業(40.9)、游覽景區管理(47.6)為代表的文化旅游業產業優勢綜合得分較高。商貿物流方面,發展基礎較好,區位優勢明顯,位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核心區域,也是“一帶一路”、中歐班列的重要節點,被列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山西方略保稅國際陸港口岸園區和洪洞陸港型國家級物流園區兩大物流樞紐格局初步成型。文化旅游方面,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巨大,擁有洪洞大槐樹、鄉寧云丘山2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堯廟-華門、廣勝寺等12個國家4A級景區,全市旅游總收入和接待游客總數位居全省前列。
因此,綜合考慮,裝備制造、清潔能源、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擁有成為替代優勢產業的基礎和發展前景。
二、實施四大工程,聚力發展四大替代優勢產業
根據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要求,立足臨汾發展實際,集中優勢資源,實施建設侯曲翼裝備制造業集聚區、煤成氣高效利用轉化示范基地、“南方略、北龍馬”陸港型國家物流核心樞紐、根祖文化、黃河風情、太岳山水三大旅游帶等四大重點工程,全力打造裝備制造、清潔能源、商貿物流、文旅融合四大優勢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力爭到2025年,四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比2020年至少翻一番,達到20%以上。
(一)建設侯曲翼裝備制造集聚區,打造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以打造裝備制造業發展集聚區為牽引,加大研發投入和開放創新力度,深入實施“鑄鏈”“補鏈”“強鏈”“延鏈”工程,力爭到2025年,全市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重點建議:
一是打造侯曲翼裝備制造業集聚區。進一步拔高放大裝備制造產業優勢,勇于先行先試,借鑒太原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的成功經驗,有效整合侯馬、曲沃、翼城等區域,集聚全市優勢資源,創建臨汾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打造侯曲翼裝備制造業集聚區。
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和開放創新力度。爭取國省戰略性投資項目布局,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推動汽車及零部件、工程機械、煤機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家電及零部件、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領域創新發展。
三是深入實施“鑄鏈”“補鏈”“強鏈”“延鏈”工程。圍繞重點產業鏈梳理1-3家“鏈主”企業,支持“鏈主”企業做強做大,加快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邁進,培育壯大一批規模效應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科技水平領先的新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二)建設煤成氣高效利用轉化示范基地,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集群
緊緊把握“雙碳”目標引導,清潔能源快速發展的新機遇,以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力爭到2025年,全市煤層氣產量達到150億立方米,成為省內外具有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基地。
重點建議:
一是在煤炭方面,優化煤炭生產與消費結構,推動煤炭清潔生產與智能高效開采,推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大幅提高就地轉化率和延伸精深加工鏈條,打造煤基全產業鏈。
二是在煤成氣方面,依托豐富的煤成氣資源,積極開展“三氣”綜合開發試點,加強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和瓦斯氣綜合利用發電,加大煤成氣產業鏈延伸和高端產業應用,打造煤成氣高效利用轉化示范基地。
三是在新能源和儲能方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集中優勢資源引培龍頭企業,推動多元制氫體系,做好煤成氣與氫能結合發展這篇文章,推動制氫成本快速下降率先形成競爭優勢,加強氫氣儲運及加氫站建設,壯大發展綠氫經濟。
四是加快大規模儲能多元化示范應用,探索儲能多元化發展模式,大力推進電源側儲能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電網側儲能合理化布局,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支持鋰離子電池等相對成熟且新型儲能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打造“風、光、氣、氫、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三)建設“南方略、北龍馬”陸港型國家物流核心樞紐,打造商貿物流產業集群
充分發揮我市被列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優勢,根據國內著名專家對我市物流發展的診斷研判,我們認為將侯馬山西方略保稅國際陸港口岸園區和洪洞龍馬綜合物流樞紐聯動培育,打造成為兩大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構筑“南方略、北龍馬”雙核驅動格局,力爭到2025年,全市商貿物流業收入突破2000億元,成為服務業發展重要新生力量。
重點建議:
一是侯馬山西方略保稅國際陸港口岸園區重點支持中歐班列常態化開行,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黃河金三角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加快申建國家綜合保稅區,全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平臺,以物流帶動產業,實現以港促產,以港興貿,以港育城。
二是洪洞龍馬綜合物流園重點針對煤炭等大宗商品、農產品、汽車整車、白色家電、小商品等貨源品類積極組織貨源,依托瓦日鐵路,通過區域集疏運、供應鏈服務、多式聯運等功能,發展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運勢,服務于大型生產制造和商貿流通企業。
(四)建設根祖文化、黃河風情兩大文化旅游帶,打造文旅融合產業集群
依托我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優勢和堅實的文旅產業基礎,做好根祖文化、黃河文化兩篇大文章,到2025年文旅產業綜合收入突破1000億元,成為我市服務業支柱產業。
重點建議:
一是以打造博物館之城為抓手,鞏固提升“根祖文化”旅游帶。以建設博物館之城為目標,深入挖掘陶寺文化、堯文化、晉文化、祭祖文化內涵,啟動博物館群落建設計劃。加快襄汾陶寺遺址、丁村遺址開發利用,推進建設陶寺遺址博物館;依托堯廟堯陵等文旅資源,加快建設堯廟·華門文旅融合示范區,打造堯文化綜合體驗基地;以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曲沃晉國博物館為重點,打造形成以晉文化展示與傳承、晉風遺址科考、晉文化體驗等為主題的三晉故國文化體驗區;完善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配套設施,延展“根祖溯源”主題,展示“根祖文化”魅力;鼓勵依托我市各類文物遺址、歷史建筑、工業遺產、農業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建設一批特色“博物館小鎮”,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創新,以“博物館+主題公園”“博物館+文化特色街區”“博物館+生態農業”等模式推動文化旅游融合、三產融合,打造彰顯五千年華夏文明特色的博物館集群聚落。
二是以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抓手,打造多彩“黃河風情”旅游帶。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市應依托深厚的黃河文化沉淀和豐富獨特旅游資源優勢,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準確把握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黃河流域文物及文化資源分布、山形水勢為基礎,規劃建設旅游專線有機串聯核心景區,構建“一帶三園多點”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格局。推進建設集黃河觀光、文化體驗、風情展示、康養度假、運動休閑、農業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黃河文化保護展示傳承帶”。重點打造“壺口瀑布、乾坤灣、云丘山”等三大沿黃核心景區,加快推動黃河零散分布的古鎮、古村、古遺跡整合化,凸顯黃河的觀賞價值、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開發黃河文化產品體系;加強與陜西聯動合作,推動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推進落地實施。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培育優勢產業是一個大課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硬任務,頭緒繁多,任重道遠,但只要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咬定目標不放松,凝心聚力謀發展,相信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校對 張晶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