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閆 璟) 去年以來,我市不斷壓實林草資源保護發展責任,科學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著力構建林草資源保護新格局,努力守住防火防蟲安全底線,系統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奮力譜寫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新篇章。
多措并舉,推動林長制走深走實。林長制推行以來,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5498名市縣鄉村四級林長持續履職盡責,累計開展巡林16萬余次,推動森林防火、資源保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重點工作不斷走深落實。2024年至今,我市聚焦“擴綠”“興綠”“護綠”,著力破解林草保護發展難點堵點,厚植全市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底色。
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高質量完成造林任務。一是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明確時間表、任務書、主戰場和作戰圖,聞令而動、盡銳出戰,全面打響“三北”攻堅戰。周密制定方案,通過組織各“三北”縣對本轄區內的國土綠化底數調查,確定三年完成14.89萬畝目標任務。謀劃布局工程項目,將“三北”林草生態修復任務向生態脆弱區傾斜布局,重點抓好晉西南汾河谷地、呂梁山兩大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謀劃布局3個重點項目,推進退化林修復、退化草原修復、中幼林撫育等系統治理,形成重點突破、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的攻堅戰格局。二是實施完成其他國土綠化建設。完成山西省下達我市國土綠化任務。2024年呂梁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共計30.63萬畝,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
嚴密管控,持續打擊涉林涉草違法犯罪行為。牢固樹立森林草原資源安全意識,持續推進森林督查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破壞林草資源行為,依法維護林草資源保護管理良好秩序。加強森林督查縣級自查工作和查處整改工作督導,綜合運用林長制工作平臺、“13710”政府督辦平臺,督促全市森林督查工作進度,違法案件查處整改率100%。
全力做好林草防火工作,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全市各級林草防火部門嚴格執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確保全市森林草原資源安全。強化宣傳引導,向公眾普及森林草原防火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嚴密火源管控,加密重點林區道路和景區入口檢查站,積極推廣“防火碼2.0”,全市共設置330個卡口,嚴格管控進山入林人群。同時,組織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重大隱患動態清零和查處違規用火行為專項行動。加強聯防聯控,分別與運城市、涉臨省直國有林管理局(呂梁林局、太岳林局、中條林局)召開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聯防聯控會議,構建聯防聯控“共同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實施臨汾市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統項目,建成防火應急道路562.566公里,織密森林防火“安全墻”。
加強有害生物防控,堅決遏制病蟲災害發生。我市以林長制為抓手,層層壓實松材線蟲病和美國白蛾等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地方政府防控主體責任。市、縣林草主管部門緊緊圍繞“繼續保持松材線蟲病和美國白蛾‘零入侵’的良好態勢和控制其它重大林草有害生物不成災”這兩個中心任務,持續開展日常監測、檢疫和防治工作。特別是全面應用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監管平臺和線蟲防控APP,完成對松材線蟲病的日常監測和專項普查,在重點區域科學布設松褐天牛誘捕器和美國白蛾誘捕器開展定點監測。積極開展種苗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阻止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開展了“護松2024”專項整治行動,通過重點監測排查使用和供應木制品的單位和個人,仔細檢查松木制品及包裝材料,宣傳疫木防控政策,防止疫木流通。針對“三北”工程重點項目區開展“護綠2024”行動,有效防范化解林草生物災害風險。充分利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平臺,實時掌握各縣(市、區)有害生物發生防治情況,動態指導各地緊抓防治時機防治有害生物,始終將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85‰以下、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9.5%以下。舉辦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演練,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筑牢林草資源生物安全防線。
打牢管理保護基礎,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堅持“批管建用”四位一體轉型升級思路,累計爭取中央、省級財政資金4335萬元,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夯實保護管理、科研監測、科普宣教能力水平,全市保護地生態系統功能、珍稀動植物種類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恢復。嚴格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按照全覆蓋、零死角、無盲區和“三管三必須”要求,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地內浮橋吊橋、建設公墓、違規違建等問題排查整治,努力構建布局更加合理、保護更加有力、監管更加有效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
健全法治制度建設,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全面鞏固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工作成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清風行動2024”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行動,查處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案件12起,收繳野生動物82只(頭)、非法獵具63個、違法所得4100元,罰款2.3萬元。修訂完成《臨汾市突發陸生野生動物疫情應急預案》,進一步指導和規范全市突發野生動物疫情應急處置工作,維護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公共衛生安全。不斷擴展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范圍,積極探索開展野生動物致害保險工作,2024年,1811戶農戶因野豬等野生動物危害農作物得到補償,補償面積4139余畝,金額41.03萬元。
錨定改革目標,扎實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緊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總體部署,建立動態督導機制,針對大寧、古縣、鄉寧、翼城四個試點縣實行臺賬化管理,嚴格對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改革任務。聚焦歷史遺留問題攻堅,推動林業主管部門與不動產登記部門協同發力,聯合制定《林權確權登記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快林權登記存量數據整合入庫,為改革持續深化筑牢制度基礎。
強化服務支撐,賦能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質量安全保障方面,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對核桃、鮮棗、花椒等重點食用林產品及產地土壤開展200批次專項監測,全方位守護群眾食品安全。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上,創新實施林草鄉土專家“以一帶十”科技幫扶工程,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其中,大寧縣組建專業化林草服務團隊,針對家庭林場和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開展定向培訓;全市國有林場深入開展“百場帶千村”活動,通過合作造林、聘用生態護林員、用工幫扶等,帶動群眾就業1264人,增收2967.24萬元。同時,建立“培訓+競賽+實踐”三維培養模式,定期組織生態護林員開展技能培訓與比武活動,全面提升基層管護隊伍專業素養。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