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多月了,市民尉香艷一直在逛售樓部,她從濱河路逛到東城,又從城南到城北,成了各樓盤售樓部的常客,但直到現在也沒定下買哪個樓盤的房子。
她本來計劃元旦前搞定,可是樓盤一家比一家好,她挑花了眼。
去年10月1日,尉香艷和丈夫商量換套環境好的房子。丈夫太忙,選房的任務就由她來完成。她沒想到,選房的任務會這么“艱巨”,樓盤太多,她心儀的戶型就有好多種,實在難以取舍。
65歲的楊梅芳有同樣體會,選了兩三個月,最后根據自己需要,在東城某樓盤買了一套96平方米的房子,去年10月1日正式搬進新房。如今,已入住3個多月的她感慨頗多,新小區的綠化、清潔度、安全感………無論是軟件硬件,都是舊小區無法媲美的。
尉香艷和楊梅芳的購房經歷,可以說是“十一五”期間我市房地產業繁榮發展的具體體現。
這一點,種發晉感受更深。種發晉是土生土長的臨汾人,進入臨汾房地產業已有五年時間。
在種發晉的印象中,2005年臨汾開發的樓盤非常少,要想買房,選擇余地很小,,沒有高層住宅。而濱河路東側還是一片灘涂地。“也就是從2005年起,臨汾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開始增加,并逐步崛起。”到2006年,市民的觀念還停留在框架結構就是好樓房上,購房仍然遵循“金三銀四”(即六層樓房,三、四層是最好的樓層)的原則。但種發晉記得,當年至少有5家外地房地產開發企業進駐臨汾。官方數據顯示,這一年臨汾房地產業年年完成投資首次邁上10億元臺階,達到12.2億元。
此后,臨汾房地產業一路高歌猛進。2008年、2009年年臨汾房 地產業年度完成投資,先后跨上20億元和50億元兩個臺階,分別達到26.4億元和55.6億元。房地產業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由2005年的0.6%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3.3%。“十一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房地產投資14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7倍。
楊梅芳和種發晉的回憶,或許可以從側面解讀這組來自官方的數據。
在楊梅芳的記憶中,仍是濱河路東側房地產開發的盛況。楊梅芳老家在運城,每年清明、“十一”和春節,她至少要回三趟老家,每每乘坐公共汽車都要經過濱河路。她記得,從2008年起,濱河路東側的在建樓房越長越高,她多次路過濱河路的感受是:一次一個樣。她用“突飛猛進”來形容這里的建設速度。
據種發晉掌握的情況,2009年,臨汾在售樓盤就有二三十家之多。“在售樓盤多了,提供的產 品種類也非常豐富,尤其是戶型設計有了質的變化。”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房地產企業的迅速增加。市統計局的“十一五”專報中這樣描述五年來臨汾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增加,以及樓盤開發的情況:“十一五”期間,臨汾以恒安、博浩源、派德森、鴻安世紀、新盛、康橋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相繼成立,全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由2005年的63個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51個,先后建設了博浩源馨城、東方亞特蘭、濱河灣城市花園、恒安新東城、萊茵半島、教授花園等大批居民住宅小區。
2010年,中駿置業、陽煤地產、御景水城等3家實力雄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入駐臨汾。在種發晉看來,這3家一直轉戰在一二線城市的開發企業出現在在汾這個三線城市,臨汾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不言而喻。“他們的手筆之大,理念之超前,都是本土企業應該學習的。”與種發晉不同,對這些房地產市場的專業問題,楊梅芳和尉香艷不感興趣。她們能感受到的是,新開發的小區居住條件有了質的飛躍;一棟棟棟地而起的高層住宅樓,為這座城市添上了絢麗的風采。(記者 王建武)
【責任編輯: 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