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學校有機器人編程、活力籃球、小百靈合唱團、琵琶弦韻等20多個社團,分為藝術類、體育類和科技類,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每年可選兩個社團,每周可以上4個課時。”12月7日下午4時,記者跟隨市第三小學教導處主任樊雅芬參觀了學生們的社團活動,從她的介紹中了解到,該校通過探索高品質教學研究和構建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等課程體系,在提升教育教學品質的同時,實現學生自主規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充分滿足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需求,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當天下午4時10分放學后,該校六(3)班學生李烜郴和同學們走進創客教室。在老師的安排下,同學們認真做完眼保健操后,開始學習3D打印技術,課堂氛圍輕松愉快。李烜郴說:“以前放學我們就回家了,現在學校開設了20多個興趣社團,我們可以留下來參加個性社團,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真的很棒!”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雙減”政策,今年秋季學期,該校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起系統化、科學化、特色化的“1+2+2”課后服務體系,即一個保健活動(眼保健操)、兩個特色活動(體育鍛煉活動和“書香校園”閱讀活動)、兩個自主提升(個性社團活動和集中完成作業),把課后服務打造成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近千名學生參加了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
公共區域有閱讀空間、班級有圖書角、班內開設自主閱讀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該校專門安排了閱讀時間,各班開設了自主閱讀課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自主閱讀課程讓課外書為學生們打開了認知世界的一扇窗, 真正使同學們體驗到‘我讀書、我快樂,我讀書、我成長’。”六(6)班語文老師呂旭濤如是說。
如何讓學生放學不僅能夠“留下來”,還要“留得有價值”?“為了提高校內課后服務質量,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校著力打造‘三個一工程’,讓每個學生學會一項體育技能,閱讀一本書,發展一種特長。”市第三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燕加強說,“同時,學校設立了‘展示日’和‘展示區’,搭建平臺,讓學生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學、所能、所長,形成從學到練、從練到精、從精到強的課后服務育人體系,找準‘小切口’,打好‘組合拳’,進一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確保‘雙減’政策在我校落地見效。”
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