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我們初步認為晉都的地望大體在今襄汾縣襄陵鎮北街村,因時居于晉水(源自姑射山)之陽(北)故名晉陽。而在其北有相鄰的平水(源自平山),在平水之陽(北)又有平陽(即今堯都區金殿)。這是兩條同向不同源的名水,兩座相鄰而不同時代的名城。晉陽在今襄汾縣境,平陽在今堯都區境,行政管轄不同卻相依為鄰,各有自史。按《宗國都城記》述,我們初步理解晉陽城與堯墟故唐城相鄰,且有部分重疊。太原之晉水、晉陽之名就源出這個晉國始都晉陽。至于晉都“作宮而美,王使人讓之”傳說,因缺佐證似可不為信。
大約1974年前后,我們曾聽襄陵鎮人說晉陽就在城北,那里汾河邊沿水下有個古花園遺跡,運氣好的話還可找見遺跡里的東西,有一天,我同友人慕名而去,確在河邊水下挖出園中像空心面條無序粘在一起的石頭,放在水中撒上谷子即可發芽生長。這個花園為何沉浸水中,是河床抬高還是地面下陷,暫無法說清。
另外,在今襄汾縣汾城鎮還有一個歷史之謎至今難解。據有關部門在汾城鎮東關村、東坡村(汾城南關東側)考證,這里屬陶寺古龍山文化遺址所在,人類發展和陶寺時代—樣。汾城古為太平縣治,后為汾城縣城。唐朝時為尉遲恭封地,名敬德堡,現為襄汾縣汾城鎮。明清殘存主要古建大部分完好,周邊曾有五橋。據鎮人所說和我們所見所聞,此地南門城樓外側石刻門匾為“太平”,內側門匾石刻“晉基”;東關(村)東城門樓門匾石刻“東眺汾益”;南關(村)南門城樓外側門匾石刻“孕育汾水”;內側門匾石刻“晉基”;北關(村)北門城樓北側門匾石刻“古晉國”。北關村居民說,過去有人建房挖地基時,曾在地表下2米處發現大量煉鐵廢渣,疑為晉在此鑄造過兵器等。
按上匾名字義,這里曾應是晉國的根基、柱石、國都所在地,其正南不遠有晉嶺,再南有晉獻公故絳“晉城遺址”地震下陷毀滅),北有“京安”晉陽”“平陽”(古稱堯墟),東北即是陶寺宏偉堯都。除此在汾城東側偏北的東南李村,其北門城樓門匾上還石刻“北拱神京”四字,這個神京在北邊何地,不明。東南李村是李牧將軍后裔居地(之一),李牧先在晉國任職,后到趙國把守雁門關……官至丞相,門匾所書“神京”應是京城、國都,而今其村北的京安、晉陽、平陽均無此另名,且與李牧也沒有直接關聯。相反卻有學者研究認為,京安”(距東南李村約15里)很可能是晉國小宗武力征服大宗期間哀侯或小子侯的臨時都地。史載,在此期間因晉鄂侯不敵曲沃莊伯攻勢,棄翼奔隨;哀侯在汾河邊被武公和陘廷俘虜,讓韓萬殺死,接著小子侯又在鄂地(鄉寧)被誘殺。同時在京安村的西北還有個村名叫北戍,是晉國戍邊駐軍防守都城的豁都峪關口要地。(未完待續) 劉武經 李晨 陳樹孝 劉濤
責任編輯:楊洋
上一篇: 天之潤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書法邀請展舉辦
下一篇: 市作協舉辦文學創作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