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定》。
市委、市政府振興教育事業動員大會后,市教育系統按照《決定》的要求,迅速安排部署各項工作,制定了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分解表,并抽調18名省督學組成6個督查組對全市各縣(市、區)貫徹落實會議情況進行全面督查。各縣(市、區)黨政領導,行動迅速,落實及時,在尋找差距和查擺問題上,反思深刻,把握準確;在制定整改措施上,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在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科學規劃,整體推進。
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
2009年共補助農村公用經費資金24022.43萬元,其中:中央15735.17萬元,省4037.65萬元,市1615.06萬元,縣2634.55萬元,補助學生98.9萬人次;校舍安全工程市級配套資金5123萬元也全部到位;免教科書資金6003.05萬元,受助學生99.09萬人;貧困寄宿生補助資金2393.48萬元,受助學生50843人,占寄宿生總數的23%。城市義務教育免雜費,市縣兩級共700.62萬元,已全額到位,惠及學生20.54萬人次,市財政對市直公辦學校的公用經費也按標準足額撥付,共156.11萬元。
三、中小學校舍安全建設工程進展順利。
2009年省政府下達我市任務404717平方米(D級237776平方米、C級166941平方米),經過一年來的努力,達到開工率100%,竣工率95.7%。
四、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為適應新課程的開展和新教育形勢要求,市教育局充分發揮服務、組織、指導作用,為各縣(市、區)、各學校教師提供各種交流合作平臺。利用雙休日,每月一次全市高一1698名教師同時參加,集中到臨汾來分學科進行課堂觀摩、議課研討;按地域,以強校扶弱校的原則,將全市學校分為五片,開展學科大教研,使名校的教研資源作用最大化;根據工作實際,將原來每月一次的學科大教研制度化,每周一個學科,周周都有全市性的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全市高中的教師利用這個平臺交流研討,促進成長提高。同時,針對每一階段特點,小學階段邀請到江蘇省特級教師8名,為我市2200多名小學教師現場示范教學,專題講座;初中階段在翼城縣開展了課堂教學診斷活動,組織了13個學科21人的診斷隊伍,到該縣7所初中聽取280節常態課,現場評課,圍繞課堂教學對備課、作業批改、輔導、教師基本功等進行全方位診斷;高中階段著力做好2009年高考備考研究指導和高一新課程調研及暑期教師培訓計劃的研制,教研部門精心研制模擬試題,召開了80名高中學校負責人參加的全市高三備考信息通報會,一系列努力使2009年全市高考成績大幅提升。
五、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協調發展。
我們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訓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促進我市職業教育穩定發展。2009年圓滿完成了省廳下達的1.6萬人職業學校招生任務。經過清查全市有8所達到優秀,6所合格,26所基本合格,2所不合格已令其停辦。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的“一網兩工程”,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工培訓超過2萬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超過2萬人的目標。對全市中職學校專業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進行了評選,12名教師被評為省級專業學科帶頭人,32名教師被評為省級骨干教師。
六、全面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在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上,緊緊圍繞提高整體素質這個中心,努力做到三個加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加強教師的培訓教育,市教育局集中培訓教育領導干部173人、全市高一骨干教師九學科2306人,初中和小學骨干教師650名,市縣兩級共培訓教師9100人次;二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了師德師風教育培訓制度、師德師風檔案建設制度和中小學教師行為規范監督制度三項制度,開展了主題為“讓社會滿意、讓家長、讓學生滿意”的教育形象建設以及“修身、正身、獻身”的職業道德建設工程。三是整頓教師隊伍,清理“吃空餉”人員340人,加強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競爭上崗,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實行了教師全員聘用制,增強了教師隊伍活力。(記者郭璞)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古縣:文化小康奏強音
下一篇: 專家出招幫小學生過充實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