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全天,全體演職人員在天橋劇場內整理道具,調試燈光、音響。
30日上午,全體演職人員進行了一次走臺。
30日17時,所有演員開始在后臺化妝。
18時陸續有觀眾開始進場。
19時20分,能夠容納1200余人的北京天橋劇場已經座無虛席。
19時30分,劇場帷幕緩緩拉開,新編蒲劇現代戲《酸棗嶺》如期上演,跌宕起伏的劇情慢慢鋪陳,臺下如潮的掌聲真摯而熱烈……31日晚,同樣的場景再次上演,所有的一切都像精心安排一樣,有條不紊地推進。
蒲劇依然有市場
“主辦方之所以選擇在天橋劇場進行《酸棗嶺》的演出,正是考慮到這里居住著許多山西人。”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西城區的天橋劇場周圍有很多山西籍商人,這其中又以晉南人居多,蒲劇在這一小片土地上有著其他劇種無法比擬的感召力和親切感。而作為此次山西新創優秀劇目晉京展演的節目之一,《酸棗嶺》承載著許多人的文化認同和對鄉音鄉情的強烈渴望。
“來到北京已經20年,很懷念這種鄉音,很享受這種過程。”潘志康是萬榮人,來到北京已經有20年,平時并不能經常聽到和看到蒲劇演出,只能靠聽音頻和看視頻來慰藉思鄉之情。他笑著告訴記者,聽著悠揚熟悉的蒲劇,想起了兒時與伙伴們一起看蒲劇的情景,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自己在北京打拼的經歷。
在全社會普遍關注“三農”,關注大學生就業、創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今天,大型蒲劇現代戲《酸棗嶺》緊握時代脈搏,在保留傳統蒲劇音樂特色、唱腔藝術特性的同時,又加入了現代音樂、現代戲舞臺音樂表現手法,講述了大學生村官“棗花”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帶領家鄉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有知識的大學生村官形象,這一主題也引起了臺下很多觀眾的共鳴。“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酸棗嶺》無疑將對我今后的人生產生一定影響。”演出結束后,走出劇場的潘欣意猶未盡,她說自己就讀于山西醫科大學,即將面臨畢業和就業,劇中主人翁棗花的精神給了她參考。潘欣坦言有機會她也會選擇到農村,將自己的所學奉獻給農村,讓農村變得富裕和美麗。
北京聯合大學藝術設計系副教授、藝術教研室主任孫海垠受邀觀看《酸棗嶺》后評價頗高。
他說,剛剛結束的大學生電影節上,也有一些反映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主題片,但這部蒲劇現代戲很好地詮釋了大學生村官回鄉帶領父老鄉親們致富的過程,很真實。當得知這些青年演員大多都是“小梅花”獲得者后,他對演員們的表現贊不絕口。“作為高校藝術專業的教師,有必要在今后的藝術創作中借鑒和學習古老的戲劇藝術。”他說,這臺戲的舞美、化妝、唱腔以及多變的表現形式都給了他很多啟發。
《酸棗嶺》有突破
古老劇種演現代戲,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而排演現代戲,更是小梅花劇團遲早要面臨的一次考驗。傳統戲曲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程式動作,對演員的手、眼、身、法、步都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和規范,但這些卻并不適合表現現代人的生活。
面對這一全新的挑戰,不單單是這些“小梅花”在暗中使勁,周圍所有關心“小梅花”、關注蒲劇的人都在翹首企盼中替他們捏了把汗。老師手把手給他們排練,小梅花”們還向眉戶劇團的演員們請教,經過緊張排練,《酸棗嶺》征服了所有的觀眾,也終有了此次晉京展演的凱旋。
首場演出結束后,31日上午,中國劇協的14名劇作家還組織了一場《酸棗嶺》專家座談會,給予小梅花劇團的演員們很高的評價。曾經提出“戲曲人才培養大周期20年,小周期10年”著名論斷、博得業界廣泛認同的原文化部藝術處處長曲潤海介紹,上世紀50年代,臨汾5大演員讓蒲劇占據全國戲曲舞臺達20年之久。80年代初,以任跟心、郭澤民為代表的蒲劇青年團,通過各自不懈努力,又使蒲劇持續輝煌了20年。為了更好地傳承蒲劇藝術,徹底扭轉地方戲曲表演人才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2000年,任跟心、郭澤民牽頭并自籌資金創辦了臨汾文化藝術學校蒲劇院定向班。
2005年,臨汾市蒲劇院自籌資金,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以蒲劇院定向班為基礎,以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獲獎者為骨干的“小梅花蒲劇團”。如今掐指一算,十余個年頭過去了,小梅花劇團也已經成為戲曲舞臺上讓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人們不禁為他們暗暗叫好,那些當年青澀的少年如今已經完成了蛻變,他們不正是蒲劇藝術的未來嗎?“《酸棗嶺》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散發著濃郁的地方氣息,同時有著精彩的演出形式。”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副院長李慶成對《酸棗嶺》青睞有加,他說蒲劇的經典唱腔、劇中人物的形象和對話讓每一個觀眾都能感受到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劇中運用剪影以及山西民歌等演出形式,更讓觀眾覺得新奇而又親切。
“至今,我都懷念這些可愛的孩子。”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曾經到過臨汾,在梨園堂看過蒲劇演出,在小梅花劇團的教室中給孩子們授課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她在感慨時光如梭的同時,更對孩子們如今取得的進步感到歡欣和鼓舞。她說,這群孩子能夠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堅守民族藝術實乃不易,也正是基于此,他們今天的成績才更顯彌足珍貴。看了《酸棗嶺》,她被演員們深厚的功底所折服,在肯定演員們的同時,孫毓敏還一再勉勵演員們演好現代戲,拓寬戲路,為蒲劇的振興和輝煌貢獻力量。
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這個癡迷蒲劇的城市,在改革浪潮中發生的種種變遷,但是蒲劇藝術并沒有連帶著老藝人漸漸遠去的背影而變得模糊和遙遠,曾經繁榮的蒲劇也并沒有成為多數人生活的遠景。可喜的是,昔日的“小梅花”,經過十余年的磨礪,如今已經擔負起了蒲劇振興輝煌的使命,我們有理由相信曾經炫目、令人驚嘆的蒲劇能夠早日再回到處處可聞絲竹之韻、梆弦鑼鼓之聲的輝煌往昔。
采訪手記
跟隨“小梅花”們一起赴京,這不僅是我記者生涯中的首次,也是小梅花劇團破天荒的頭次。從8月28日凌晨至9月2日凌晨,短短5天時間,卻讓我覺得無比漫長。
一場場演出、一次次謝幕,使戲曲的角兒們在世人眼中充滿江湖的傳奇,更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演員謝幕時的光鮮亮麗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勤學苦練和不為人知的艱辛。短短的兩場演出,讓我看到了一個個被寄予厚望的戲曲后生們,如何將自己原本沒有涉獵的現代戲演出亮點;短短5天時間,也讓我看到了蒲劇藝術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記者 盧凱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誰為“羽”爭鋒
下一篇: 熱心市民資助河南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