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雖已進入隆冬,但霍州市文化建設卻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四城聯創”如火如荼、亮點頻現;廉政文化館、廉政文化廣場、廉政文化街讓廉政文化成為一道美味的旅游大餐;城鄉各種協會、文化大院、農民書屋、文化站成了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霍州剪紙、霍州年饃、霍州土粗布、霍山兔肉等品牌文化產品迸發活力,大放異彩……近年來,霍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引領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強勁“引擎”,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突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產業,全市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活力增強、社會和諧穩定、民生幸福指數躍升的良好局面。
筑牢基礎 文明創建大步邁進
霍州市把城市建設和文明創建放在同步發展的軌道,同部署、同起步、同實施。一是建設宜居宜業新城。該市大力開展文明和諧創建活動,集全市之力掀起了創建省級文明和諧城、省級環保城、省級衛生城和省級園林城的“四城聯創”大會戰,實施了城鄉垃圾清理、市容環境整治、交通環境整治、工業污染治理,完成了城市生活垃圾收運系統配套、城市公廁建設、編制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規劃;實施了中鎮廣場二期園林游樂區建設、永和公園采摘園建設、汾河生態治理、南澗河生態治理、綠化造林等工程,新增綠地5萬平方米,天然氣擴戶6300戶,熱電聯產一期工程順利完工;該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強力取締200多家工藝落后的焦化洗煤等土小企業,改善市區大氣環境質量。投資1.6億元,完成8座矸石山治理、造林3萬多畝、綠化通道54公里。斥資數百萬元集中實施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汾河霍州段生態治理,全市二級以上天數均穩定在330天以上,榮獲了“中國綠色名市”稱號,并且連續4年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實現了由污染大市向宜居城市的華麗轉身。二是構建平安和諧社會。該市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引深“平安霍州”創建工作,通過開展“兩搶一盜”和民爆物品、治安秩序等專項整治活動,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2011年末的調查統計顯示,全市居民社會治安滿意率達到99%以上,位居臨汾市前列。三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推行“吃好飯、上好學、看好病、就好業、居好家”的“五好”目標,民生支出連年占到財政支出的65%以上;擴大基本醫療覆蓋面,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0%以上,成功爭取到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縣市,提前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針對弱勢群體制定了固定救助辦法,成立愛心助學基金,制定“四類貧困家庭學生救助辦法”,捐資助學活動蔚然成風,連續4年舉辦了愛心助學大會,4年來,已累計救助困難學生8600名,捐贈助學款物900余萬元。四是打造廉潔高效政務環境。該市從提高干部理論水平和執政能力入手,扎實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深入開展“三爭三比三促進、科學發展當先鋒”等主題活動。以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廣泛開展“行業樹新風”活動,不斷增強各行各業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為民服務的意識。狠剎“三股歪風”,廣泛推行“首問負責制”、“承諾服務制”、“一站式服務流程”、“崗位負責制”等,提高了工作效率,樹立了行業的良好形象。五是樹立文明和諧新風。該市出臺了《霍州市市民公約》和《文明霍州人“十不”要求》,持續引深開展“講文明、樹新風”、“道德模范評選”、“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未成年人遠離網吧萬人簽名”等活動,并依托關工委深入學校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引導廣大市民自覺參與到了文明和諧城市建設中來。
深度挖掘 文化旅游大張旗鼓
近年來,霍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率先轉型,打破“一煤獨大”的傳統產業格局,把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轉移到文化建設和旅游產業上,精心構筑大產業、大市場、大開發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走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之路。從2000年開始,他們連續舉辦了七屆“中鎮霍山華夏州署”文化旅游月,打響了霍州署、七里峪兩張文化旅游品牌;邀請中央、省級媒體記者齊聚霍州,舉行“媒體記者看霍州”活動;舉辦“中州重鎮·精彩霍州”全國攝影大賽,編輯出版《印象霍州》宣傳冊,推介霍州文化旅游資源,提升形象,擴大影響力。2010年以來,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堅持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完成了全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霍州署的保護修繕。同時深挖文化內涵,致力打造國家級廉政文化品牌。2010年7月,該市與霍州煤電集團簽訂旅游開發協議,實施了總投資14.5億元的七里峪景區綜合開發項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打造華北腹地休閑度假旅游勝地。
唱響品牌 特色文化大放異彩
近年來,霍州市積極發展群眾文體協會24個,文體隊伍近200余支,城鄉各種協會、文化大院、農民書屋、文化站成了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該市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連續兩年在中鎮廣場舉辦“和諧霍州·激情跨越”、“文明霍州·亮麗風采”大型消夏文藝晚會,共舉辦22場,觀眾達50多萬人次。該市積極開展群眾體育運動,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全民健身周”活動、職工廣播操比賽等活動。該市大力扶持文藝創作生產,成立了中鎮書畫院、霍山影社、楓葉藝術團等10余個文藝協會,適時舉辦各種形式的書畫展和攝影作品大賽,市政府重獎文藝創作,培育了《霍山賦》《霍國軼事》等一批榮獲市“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作品,2012年5月,綜合性文藝季刊《霍山》創刊發行。該市積極開展了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輻射200多個村莊,每年達2400多場,“政府買單,百姓看戲”在霍州早已不是新鮮事。在特色文化產業上,該市整合包裝有型文化資源,精心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品牌,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作為“華夏第一鼓——威風鑼鼓”的起源地,該市把威風鑼鼓列為“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項目,成立威風鑼鼓藝術家協會,組織了50余支鑼鼓表演隊,每年舉辦鑼鼓精英大賽,獲得多項榮譽,目前參與活動人員達3萬余人,年創收1.5個億。與此同時,霍州市積極引導一批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扶持力度,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強化市場運作,如今霍州剪紙、霍州年饃、霍州土粗布、霍山兔肉等品牌文化產品已走出臨汾,在三晉大地備受青睞。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邱睿
下一篇: 汾西縣三晉文化研究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