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老師是潤物無聲的春雨,有人說,老師是傲霜斗雪的勇士;也有人說,老師是勤勞撒種的農人。但她覺得,老師更像一本書,一本讀不完的鴻篇巨著,祖祖輩輩、世世代代都把它閱讀——從愚昧讀到聰慧,從懵懂讀到領悟,從空虛讀到充實,從幼稚讀到成熟。
讀著它,她走進師范學校的大門,刻苦求知;讀著它,她踏上了三尺講臺,教書育人。從成為一名教師的第一天起,她就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奮斗目標,那就是當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放心、領導滿意、同行認可的好老師。帶著這樣的目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用心溫暖、用情感化、用愛呵護著每一個學生。
她,就是汾西縣第一小學高段語文教師兼班主任王艷麗。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她除了向老教師請教、多看、多聽觀摩課外,還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積極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各種教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她堅持上好每一節課,力求讓學生每節課都有收獲,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認真進行作業批改和課后輔導,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落實。
她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不失時機地與學生做心的交流,使學生們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做人……還記得那節公開課《媽媽的愛》,課堂上王艷麗精心地設計、精妙地點撥、精彩地回應,牽引著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所有聽課老師和同學們都沉浸在一股濃濃的感人肺腑的母愛氛圍中。在課堂快要結束時,一位學生從心底發出了吶喊:“老師,您就像我們的媽媽,我們永遠愛您!”學生們已經把師愛上升為母愛,她也達到了讓學生們學會感恩的教學目的……武小燕,是王老師曾教過的一位女學生,她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母都是聾啞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和教育,孩子的性格有些怪僻,一入學便顯出與其他孩子的格格不入:打同學、罵老師、上課惡作劇……四年級剛接上這個班時,原先教她的老師們就對王老師說:“武小燕這個同學很難管理,又不學習,你就不用理她……”王艷麗卻說,畢竟是一個孩子,總能教育好的。
可是當她真正接觸武小燕的時候,才知道她的表現,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想象。王艷麗每次與她溝通時,她總是一副默然的神情無動于衷;批評她時,她一雙不屑的眼神透露著不滿;為了讓她的成績有所提高,王艷麗安排她與優生同桌,可結果不是將人家打哭就是家長找上門要求調座位……王艷麗把她帶入家中單獨輔導,可一段時間后,成績依然是可憐的十幾分,而武小燕呢,依然我行我素,不服管教。
王艷麗也曾有過放棄的想法,可是看到孩子那因無人管理而蓬亂的頭發,看看孩子那一雙茫然、無知、無助的眼睛,想想孩子家中聾啞的父母,她又對自己說:我不能放棄!因此,課余時間,王艷麗把她帶到辦公室給她梳辮子、與她談心,不厭其煩地教導她學習……慢慢的,小燕變了:打人罵人的現象少了,循規蹈矩的時候多了,幸福開心的微笑也蕩漾在臉上了……下課后,總是小燕第一個搶著擦黑板;王艷麗的書忘在講臺上,總是小燕搶著為她送到辦公室;哪個同學沒帶筆,小燕總是第一個借給她……武小燕進步了,王艷麗也開心地笑了!為了不耽誤工作,她顧不上年幼的孩子,當牙牙學語的孩子叫著“媽媽,媽媽”時,她卻不能多停留而要急著去學校;當孩子邁著蹣跚的腳步、張開雙臂向她撲去時,她卻不能多抱他一下而要急著去工作;當孩子發著高燒最需要媽媽時,她卻先要去給學生們上課……愛生如子更勝子,敬業如命重于命!每天王艷麗總是第一個站在教室門前,親手領進學生,又是最后一個離校,送走每一個孩子。那是一個盛夏的黃昏,放學后,尚有幾個遲接的學生未離開教室,突然,電閃雷鳴,大雨 傾盆!孩子們嚇哭了,王艷麗抱起孩子們,鼓勵他們,別害怕,有老師在,什么都不怕!滂沱大雨下了20多分鐘,雨停了,教室里孩子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平時聽話的兒子卻不見了!呼不聞聲,覓不見影!王老師嚇得驚慌失措。大家聞訊趕來,最后在廁所里找到了孩子,孩子已經哭啞了嗓子,全身濕透,蜷縮在墻角瑟瑟發抖。王艷麗不顧一切地撲向兒子,緊緊抱在懷里,此時此刻,周圍一切對她而言都不復存在,她知道,她愧對兒子、愧對家人,但她卻無愧于她的學生!“奮斗并快樂著”,這是王老師的真實寫照,把全部的激情奉獻給教育,成了她為之奮斗、因之快樂的無悔選擇。雖然辛苦,但她無怨無悔;雖然清貧,但她又甘于清貧;雖然有愧于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但她想到的卻是那一雙雙求知若渴、充滿希冀的目光,是天底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
正是由于王艷麗對教育的虔誠與執著,幾年來,受到了領導與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她所代的班級班風好,學生講文明有禮貌,而且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也先后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教學能手、三晉課改名師、山西省師德標兵、臨汾市優秀教師、臨汾市模范班主任、臨汾市教學能手、臨汾市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在縣教科局舉行的幾次教師演講賽、教師基本功比武中,她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她一直默默無聞,用自己扎扎實實的行動和獲得的一次次成績,做到了讓領導滿意、家長放心、孩子們喜歡。記者 郭璞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 夯實技能就業寬
下一篇: 霍州市開展打擊“兩非”專項聯合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