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了解人類文明的源頭、中華文明的源頭和三晉文明的源頭,請到臨汾來吧。在這片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如果你想領略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請到臨汾來吧。這里是聞名全國的剪紙之鄉、鑼鼓之鄉和戲曲之鄉,一磚一物都鐫刻著鮮明的文化烙印。
如果你想聆聽遠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交響樂,請到臨汾來吧。這里正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高揚文化風帆,在轉型跨越的征程中破浪前行。
臨汾是一部厚重的典籍 華夏大半部文明史在這里濃縮
臨汾,因地處汾河之濱而得名。這塊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十萬年前,丁村人在這里燃起篝火,也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曙光。襄汾丁村遺址的重大發現,填補了北京周口店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古人階段的缺環。
4000多年前,帝堯在此建都。陶寺遺址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認定為“帝堯都城”“最早中國之所在”。
春秋左傳文章在,晉國新田天下雄。新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的“侯馬盟書”證明,春秋時期五霸之首晉國在新田建都500多年,鑄就了恢弘博大的晉文化。
洪洞縣的一棵古槐,讓海內外數億古槐后裔穿越600年歷史時空,魂牽夢繞。“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一首歌謠,彰顯出文化強大的傳播力和凝聚力。
臨汾是享譽全國的文化資源大市。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數臨汾。
臨汾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000余處,其中國家級28處,省級67處。全國金元以前的古建筑70%在山西,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在臨汾,臨汾市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資源占全國總量的20%;最具代表性的堯文化、新舊石器文化、晉文化、戲曲文化在全國獨領風騷。臨汾還擁有各級文物14萬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847件(套)。
“臨汾,偉大的城啊!”1937年,著名作家丁玲在臨汾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作品。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就誕生在吉縣壺口岸邊。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著名的《游擊隊歌》誕生在堯都區劉村。
1948年,由徐向前指揮的臨汾攻堅戰歷時3個月,使這座古城在血與火中重生,光榮的“臨汾旅”至今威名遠揚。
……近年來,臨汾市在轉型跨越發展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強化文化產業支撐,力求把當地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現代文化資源轉化為新的發展優勢。
“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趟出一條資源型地區轉型跨越發展新路。”臨汾市委書記羅清宇在多個場合疾呼。
臨汾作為資源型地區 在轉型發展中文化先行
臨汾干部群眾先知先覺:實現轉型發展,必須文化先行。出路在改革!臨汾市先行先試,率先出臺了《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實施意見》,在市場準入、資金投入、土地使用、財稅政策等方面大膽改革。市財政每年拿出3000萬元,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轉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文化生產經營龍頭骨干企業升級改造。市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元為群眾送戲500場,政府買單,百姓看戲。在全省率先對全市47家國有文化經營單位轉企改制,解決職工養老保險等。
改制出活力。全市共創作各類文藝作品741件,其中獲國家級獎項91件、省級獎項74件。文化院團爭著排演新劇目,演員爭著下鄉演出。市蒲劇團、市眉戶劇團很快推出《酸棗嶺》《雷雨》等精品劇目,場場爆滿,臨汾再現“梨園盛世”。市小梅花劇團、市影劇院被授予“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臨汾市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市”。
臨汾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把文化產業作為發展重點來培育,強力推進十大工程,建設15個風格獨特、功能明確、亮點突出的文化產業園區。這些文化園區,有的是在原景點基礎上拓展的,有的是根據文化產業發展新建的。臨汾市委宣傳部多次組織召開全市文化產業招商會,累計招商達155億元。
襄汾丁村文化園區2010年被確定為山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之一,估算投資15億元。將形成以丁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丁村民居及晉南民俗文化展示區為主體,以晉南明清古典家具城、晉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基地、晉南民間工藝傳承基地、晉南美食城、丁村國際會議中心為延伸的方圓7.5平方公里的文化產業體系。目前,政府已投資2億元,完成了旅游公路及園林綠化、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吉縣黃河壺口文化產業園區投資5億元的黃河壺口風情園項目已落地。去年國慶節長假期間,通往壺口景區的高速公路開通,吉縣壺口游客首次突破30萬人次。
洪洞大槐樹文化旅游園區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大槐樹尋根祭祖文化節,以人情人脈促開放、促引資,每年接待游客達100萬以上。
曲沃戰國車馬坑,比西安兵馬俑早600年,發掘各類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玉器代表了當時制玉的最高水平。投資1.6億元新建的曲沃晉國博物館,為我省第一座遺址類專題博物館,引起世人關注。
目前,臨汾印業園區前期工程、古縣牡丹園區建設已經完工,侯馬藝術品交易市場等文化產業重點園區建設已啟動。總投資160.5億元的丁村、仙洞溝、七里峪、雙龍湖濕地公園等8個重點旅游項目已完成投資20多億元。
霍州市圖書配送文化園區,帶動當地上萬名農民營銷報刊圖書,年成交額近2億元。堯都區土圪塔手工布藝有限公司,年收入超千萬元,帶動10多個縣農村婦女走上致富路。古縣充分挖掘當地手工制作潛力,成立了“俏春姑”手工藝制作協會,全縣有6000多名婦女從事十字繡等手工藝制作。
現在,臨汾市已形成帝堯文化、晉國文化、丁村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六大特色文化”品牌。
去年十月,臨汾市舉辦了首屆“汾河論壇”,將汾河生態文化建設提上了一個新高度。投資14.9億元建設的汾河文化公園,成為“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展現出“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美麗畫卷。
臨汾是聞名全國的民間藝術之鄉,被文化部授予“剪紙之鄉”,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鑼鼓之鄉”,被中國劇協授予“梅花之鄉”。霍州和翼城分別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臨汾為名副其實的“非遺”大市,目前全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18個、省級項目97個、市級項目156個、縣級項目376項。
優質的文化資源一旦與市場結合便“羽化成蝶”。襄汾“天塔獅舞”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后,該縣陶寺村黨支部書記李登山就組織了500多名青年,組建了15支舞獅隊,常年外出表演,年收入上百萬元。壺口黃河風情嗩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該縣組織了500多名農民嗩吶手赴各地表演,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會,一舉引起轟動,被國內外媒體稱為“上海街頭一條流動的黃河”“用嗩吶向世界發出壺口文化最強音”。
臨汾人做文化,一身執著。為了將威風鑼鼓這一產業做強做大,他們主動出擊市場,香港回歸時駐港部隊使用的鑼鼓均為“臨汾制造”。2000年制作的“中華帝堯鼓”為天下第一鼓,當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現置堯廟景區,成為一個景點。
2009年,以鑼鼓文化為創意的汾河大橋建成,共裝飾1940面石鼓,為世界上雕刻石鼓最多的橋梁,“鑼鼓大橋”現成為臨汾人津津樂道的一大新地標。2010年,市民張勇帶領中華振興鑼鼓隊,將威風鑼鼓打到了智利首都圣地亞哥,震撼了南美洲西部的人們。
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臨汾的文化產品檔次越來越高。襄汾唐人居古典家具裝飾了人民大會堂山西廳,堯都區土圪塔千層底布鞋作為高端禮品送給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在2012年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臨汾招商引資11億元,居全省之冠。去年年底,臨汾市舉辦了首屆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2萬余件文化產品驚艷亮相,簽訂訂單500多個,交易額近千萬元。
臨汾市長岳普煜說,力爭“十二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0億元,占到GDP比重6%,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文化建設風生水起 大批煤炭資本進入文化旅游產業
這幾年,臨汾進入民營資本大舉挺近文化旅游領域的新時代。
鄉寧縣云丘山是聞名遐邇的道教圣地,素有“北云丘、南武當”之盛譽。煤老板張連水投資30億元,打造集休閑、農業觀光、度假養生為一體的云丘山綜合旅游景區,目前已向游客開放。
吉縣人祖山風光秀麗,雄踞黃河岸邊,與壺口大瀑布為伴,煤老板耿世文看中人祖山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已投資8億元,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品牌。
鄉寧縣煤老板張文泉投資3億元,創辦了黃土高原上第一座葡萄酒莊園——戎子酒莊。原址重建了晉文公廟,新建了戎子博物館、戎子文化廣場等,構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觀光風景區。
全國500強之一的綠地集團投資23億元,建設洪洞廣勝寺旅游文化景區。投資17億元的堯都區姑射山旅游景區項目建設已簽約。
霍州市政府與山西焦煤霍州煤電共同開發的七里峪景區,投資5億元,目前已完成七里峪入口片區,入口引導區和三眼窯紅色教育基地建設。襄汾民營企業家張建民規劃投資9.3億元開發雙龍湖景區,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余萬元。
臨汾民營企業不僅積極投資旅游產業,而且舍得投資文化產品。山西永昌源集團投資4000萬元拍攝30集電視連續劇《晉文公》;古縣安安煤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300萬元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礦山人家》已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洪洞陸合煤化集團投資5000萬元拍攝35集電視連續劇《暗戰金藏》……在文化強市浪潮中,臨汾的煤老板們闊步邁上逐鹿文化之旅。
文化資源,全民共享。目前,臨汾市2968個行政村實現了“農家書屋”全覆蓋和村級文化活動全覆蓋;全市17個縣(市、區)實現了“縣有兩館”(文化館、圖書館)的目標;各縣(市、區)還開展了“世界讀書日優秀書刊展”“科技圖書下鄉”“資源共享劇目進農村”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惠民活動;全市37個民間劇團、43個農村電影放映隊和200多支農民鑼鼓隊常年活躍在城鄉各地。
古縣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圖書館,硬件設施達國家一級館標準,在全省首家建立縣級總分館系統,實現圖書館與各鄉鎮、學校、醫院等單位圖書室互聯互通,全縣圖書館系統內圖書資料通借通還。
今天,當你徜徉于平陽大地,遠古文明與現代文明在這里交相輝映、禮樂與思想在這里盡情彈奏、民俗與風物在這里有序傳承……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