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歲月 奮斗的歷程
我市首臺聯合收割機研發的幕后故事
臨汾新聞網訊 核心閱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曾經是影響一代人的“大寨精神”。“農業學大寨”,這場運動不僅席卷了全國,而且深深銘刻在那一代人的記憶中,并影響著他們的人生。在臨汾,為了進一步實現農業機械化,有一群年輕人嘗試并研制出了我市首臺30拖拉機配套的聯合收割機。近日,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曾參與研發活動的一員——73歲的任寶興,聽他講述那段難忘的歲月。
興農業 組建團隊來攻關
1942年出生的任寶興,是個地地道道的臨汾人。1971年,正值農業興起的時代,我市研制小麥聯合收割機的隊伍正式組建,任寶興和他的伙伴們為研制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貢獻自己的力量。
眾所周知,臨汾的主產農作物是小麥種植,如何高效、快捷地進行收割成了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上世紀70年代,全國在開展‘農業學大寨’時期,黨中央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號召,當時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我市領導為解決每年在夏收季節要出動數千人的支援夏收工作的同時,擬定了與我地區生產的30拖拉機配套的小麥聯合收割機的科研項目,并納入了國家科研項目計劃。”回憶往事,任寶興感慨地說。
“當時,我是在城區農機廠工作,被抽調到‘小麥聯合收割機會戰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當時這項計劃是由政府確定的。”任寶興詳細述說著當時的情況。為了不辜負領導們對會戰的希望,會戰組成員立即赴運城、新絳、晉城、開封、長沙等地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考察研究和觀摩學習。回來后,成員們便開始分工負責設計各個機械部分。
據任寶興回憶,小組成員由市科技局、市農機研究所牽頭,由臨汾動力廠、臨汾地區農機廠(現旋耕機廠)、臨汾地區供銷機械廠、臨汾地區機床廠、段店公社農機廠等單位各抽調一名技術人員組成。組長由農機研究所所長褚留黑擔任,副組長由市科技局的郭忠智、李夢龍擔任。技術主設計有動力廠的黨清蒲和地區農機廠的林忠旭工程師負責,成員有農機研究所的衛戰康、賈得農機廠的劉瑋、城區農機廠的任寶興,機床廠的王勝利為設計人員,另外段店農機廠的王五勝為司機,供銷機械廠的郭孝元為機械師負責組裝工作。就此,一支攻克難關的團隊組成,一場農業機械化的大戰正在上演。
盼成果 吃苦耐勞不氣餒
任寶興說,雖然小組成員的水平不一,但他們對研發成果的渴望卻是相同的。除了黨清蒲、林忠旭、衛戰康是專業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外,其余設計人員均為工廠技術工人。為了在次年夏收前完成任務,雖然有些技工沒有學過設計,但是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一股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領導和工程師們的鼓勵下,會戰組成員邊干邊學,熱火朝天。”說起當時的情景,任寶興仿佛又回到研制機器的過程中,異常興奮。
“還記得當時圖紙設計繪制期間正處于隆冬季節,會戰組同志都是不分白天和黑夜連續工作在招待所,沒有一個人叫苦,尤其是主設計黨清蒲、林忠旭都患有嚴重的胃病,都是忍著疼痛堅持工作。大年初一大家都沒有回家團圓過年,而是各自從家里拿的菜和面,在招待所大家一起做著吃。”回憶當時的情景,任寶興覺得似乎發生在昨天一般。他說,會戰組的所有成員都是一心只搞研究,遇到的每個挫折現在早就被遺忘了。
3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待圖紙出來后,設計人員根據圖紙到各加工廠進行跟班作業,會戰組的成員經過緊張工作,終于在1972年的夏季收麥時將第一臺樣機研制而成。并在臨汾市賈得鄉封侯村進行了現場試割,受到廣大社員的關注和歡迎,同時也受到市領導的表揚和鼓勵。
為百姓 任勞任怨終不悔
多方的表揚和鼓勵讓聯合收割機會戰小組成員們很欣慰,他們的付出和努力終究得到了回報,然而,挫折總是在不期而遇,這臺真正意義上的小麥聯合收割機最終沒能實現它的價值。
“收割機在試割中機械性能基本良好,但是由于在設計前擬定的技術參數不能適應當時的農村實際情況,如:麥秸回收是牲畜的主要飼料,故參數要求麥茬不能高于6厘米,這樣的參數經其他科研單位的信息證明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現實要求的,故對后續的科研造成了滯緩。”談到第一臺小麥收割機研制成功后的情況,任寶興依然按捺不住那份喜悅,可是現實中的挫折,卻成為了小組成員們抹不去的遺憾。
“這樣的遺憾對于會戰組的成員來說,可能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后悔過,為了當時興起的農業,為了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我們不怕苦、不怕累,不圖報酬去干工作、搞科研都是值得的。雖然一晃40多年過去了,我市曾研制過小麥聯合收割機可能并沒有太多的人知道,但是這對我們這些參與研制的小組成員來說,曾經搞科研的付出,是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出自己的青春。”采訪結束時任寶興說道。
記者 亢亞莉 潘華玲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