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上午,《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出版暨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局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正式出版發行,從1978年開始正式發掘到2015年12月報告付梓,38個寒暑成就了這部集體研究的成果。
會議現場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臨汾市政府主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山西省臨汾市委書記羅清宇等領導分別致辭,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云翔、陳星燦主持。
繼往開來,厚積薄發
宋新潮副局長表示,對能借此契機舉辦陶寺發掘報告出版研討會感到高興。陶寺遺址是史前考古圣地之一,在早期文明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報告的出版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他認為未來對陶寺遺址的研究仍需更加深入,如進一步探討陶寺文化的來龍去脈、陶寺城址的布局、功能等問題,應加強多學科合作,將科學技術更多的運用到陶寺遺址的研究中。同時重視陶寺遺址的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陶寺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強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間互相促進的關系。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
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
李培林副院長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報告的出版表示祝賀并對所有參與編寫的人員表示感謝。經過多年研究與探討,目前學界已初步厘清了陶寺遺址的性質。他認為陶寺遺址考古工作能在長時間內順利開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最后他對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文物局表示感謝并預祝此次研討會圓滿成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
隨后王巍所長致辭,他表示陶寺遺址的發掘工作是在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長夏鼐先生的支持下開展的。多年來考古隊克服資金、人員不足等困難順利完成了遺址的發掘及整理工作。如今,在創新工程和文物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階段性報告得以出版,可以說報告的背后凝結著幾代考古人的努力與汗水。2002年后陶寺遺址發掘納入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學術界開始從多學科結合的角度對陶寺遺址進行科學研究和分析,由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王所長強調1978-1985年的考古發掘是當下考古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石,在報告出版這一特別的時刻,王巍所長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所有參與過陶寺遺址發掘和研究工作的老先生致以誠摯的感謝。
雙方代表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研討會上,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與山西省臨汾市委副書記、市長岳普煜代表雙方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這部考古報告是1978—1985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第一階段田野工作的總結,是對陶寺遺址早期發掘成果的展示與匯報。具體編寫工作由曾主持陶寺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煒研究員主持,報告共分四冊,共計212萬字,各種表格139個,書中繪圖501幅,彩版55面,圖版362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煒
高煒:長達8年的田野發掘和收獲濃縮在此
作為第一次發掘的親歷者、主持者,高煒先生對參與當年陶寺遺址發掘的同事,以及為報告出版作出努力的諸位領導、編寫繪圖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長達8年的田野發掘和收獲都已濃縮在此。高先生向大家分享了30年前作為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在陶寺發掘時所經歷的的點點滴滴。他一再強調這本報告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它凝聚了考古所及其他文博單位不同領域學科近百位學者的努力,其中包括仇士華先生、孔昭宸先生、王樹芝女士等考古界同事運用多學科合作手段所取得的成果。但是由于鍶同位素研究過程所需時間較長,所以研究結果未納入到這本報告之中,高先生對此深表遺憾。他表示,這雖是一部基于早年發掘的材料編輯整理的考古報告,卻能緊密聯系考古動向不斷追索前沿,比如進行的大量科技檢測分析代表了中國史前考古與現代科技手段聯合攻關的學術范式。最后高煒先生回憶了夏鼐、蘇秉琦、張長壽、王仲殊先生等老一輩考古學家對陶寺遺址的長期關注和支持,他說能夠將這樣一批重要的考古成果提供給學術界是本書所有編寫者的共同心愿,未來對于陶寺遺址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
何駑:陶寺已經進入國家狀態,是中國的本源
回顧完陶寺遺址早期發掘歷程后,陶寺遺址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駑研究員簡要介紹了新世紀以來從1999年至2015年陶寺遺址的考古收獲。從1999年以尋找城墻為中心的考古工作到2002年陶寺遺址發掘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再到2012年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至2015年陶寺遺址已發掘面積約9000平方米。何駑先生闡述了陶寺遺址早期宮城南北城墻和正南門址的詳細情況,南城墻處發現的兩個夯土墻基可能和后代的門闕制度有關。陶寺中期大范圍擴建,各個功能區更加完善,宮城內鉆探發現十幾座大型夯土結構。在陶寺城址的東南分布有大片的手工業區,經鉆探發現可能有制陶作坊、獨立的倉儲區,大約一千多平方米。最后何駑表示陶寺晚期宮城、大墓都遭到破壞,其社會動蕩很可能與陜西石峁的崛起有關。他認為陶寺已經進入國家狀態,是中國的本源。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
趙輝:北方地區的史前社會是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輝教授對與陶寺相關的一些重要新發現及在這些新發現基礎上產生的初步認識進行了闡述。二里頭、陶寺、清涼臺等遺址的相繼發現以及內蒙古岱海地區、晉東地區、陜北地區等地聚落或城址的發現,使我們辨認出北方地區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文化區。其中陶寺遺址一系列的重大考古發現,使我們感覺到陶寺遺址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化,從而在考量它與其他地方的關系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站在是陶寺文化影響了北方地區的這樣一個角度。但是最近山西興縣碧村和陜西神木石峁等一系列城址的發現不僅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有可能顛覆傳統的認識。這些主要沿河分布的石城不僅數量多、規模大,且城址里面都有一個類似皇城臺的核心區,這似乎是北方聚落的構成模式,且與陶寺遺址的模式相像。趙輝教授在以上一系列北方城址的發現和初步研究上,重新檢討了北方地區和陶寺的關系。他表示大概從陶寺的中期開始,北方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出現在陶寺遺址中,北方的陶器也影響到了渭河流域,北方文化似乎對南方文化有著更大的作用,這一點和以前傳統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最后趙輝教授表示: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文化、思想乃至政治外交特征都可以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來的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尋找到淵源,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北方地區的史前社會是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他呼吁學術界加強對包括陶寺在內的整個北方地區的整體研究。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李伯謙:陶寺遺址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代表性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認為應將陶寺遺址放在中國古代文明形成起源的長過程中來看待,古代文明演進經歷了從古國到王國再到帝國的過程,陶寺遺址應處于王國階段是中原北方地區的代表,而良渚則是長江流域的代表,可以說陶寺遺址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代表性遺址。李伯謙先生認為無論從史料記載還是考古材料來看,陶寺遺址就是堯都所在。李先生還指出目前陶寺文化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陶寺文化從何而來,其滅亡的原因等等。
隨后研討會進入討論環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謝堯亭、王曉毅、田建文,國家文物局朱曉東、社科院考古所梁星彭等10位學者各抒己見,圍繞“陶寺遺址與陶寺文化”展開討論。
王巍:陶寺遺址的考古研究是中國考古乃至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里程碑
最后,王巍所長進行總結發言。他認為本次會議雖然緊湊但收獲頗豐,尤其是親身經歷陶寺遺址工作和在山西地區長期進行考古工作的學者的建議給未來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啟發。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國考古乃至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歷程的一個縮影和里程碑,掀起了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熱潮,這期間夏鼐先生、蘇秉琦先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陶寺遺址為中原地區文化進程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支點,將國家形成、文明形成的時間提前。并把尋找城址作為重要的學術目標,改變了以往的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開啟了都邑遺址研究的新篇章。2001年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城址作為整體來研究,從城墻年代到城內布局,從功能分區到手工業、觀象臺等及其所反映的意識形態和王權的關系,全面展示了新時期文明起源研究的特色。在區域調查時點面結合,除了陶寺以外,對同時期的其他大中小聚落的網絡和格局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隨后王巍所長談到陶寺遺址發掘與研究帶來的啟示,第一是對重要遺址的線索抓住不放,開展持續的、有適當規模的發掘是促進考古學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考古工作者“蹲”工地、掌握第一手資料、領隊在一線指揮發掘的優良傳統,不搞“沙發考古學”;第二要以重要墓地為線索,尋找中心性的聚落,如陶寺遺址、良渚遺址、凌家灘遺址等成功的先例。因為只有墓葬很難復原當時社會的全貌,沒有都邑等材料很難論證文明的起源,要注重點面相結合的區域調查。第三,保持跨系統、跨單位的精誠合作是做好考古的重要方面。第四,考古線索要做到透物見人,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還要深入到精神領域。雖然目前對陶寺遺存的一些解讀還存在分歧,但這種探索精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僅僅局限在發現城址、斷定年代的層面上,還要對文化譜系、人群、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進行探討和研究。細化深入文化的來龍去脈,詳細論證城址的興衰,這些都是陶寺遺址持續工作帶來的啟示。與此同時更不能忽視對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將研究成果以合適的方式展現給公眾。最后,王巍表示今天這個研討會只是一個起點,它會促使各位學者做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希望各位學者能繼續支持和關注陶寺遺址的工作。
責任編輯: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