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南街辦事處衛生服務中心有這樣一群美女醫生:全心全意為轄區居民服務,在服務中心開展13項公共衛生服務、免費義診、講解健康知識;她們不怕苦,不怕累,常常加班加點;她們由愛美女士變成“女漢子”,搬桌子、掛條幅,全不在話下……
從醫院到社區:美女變“女漢子”
2008年1月份,南街辦事處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成立,王賢從堯都區二院護理部管理崗位調至該中心,并擔任了綜合辦主任。從此,她便帶著一群美女醫生走街串戶、診病送醫,與社區居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開始,王賢帶著3名醫生,打掃、布置辦公室,下社區宣傳,服務社區居民,忙得不亦樂乎。回憶起醫院的工作,她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在醫院,是患者找醫生。”說起幾年來社區的工作,她認為:在社區,是醫生找患者。”
從醫院到社區,王賢發生了兩次大轉變,首先是從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不能坐著等病人上門看病,而是要走出去,真正為老百姓做到貼心服務;其次是從性格上的轉變,國家好的政策必須告訴社區每個居民,因此她逢人便講,變得外向和熱情起來。
從義診到入戶:冷漠變為認可
記得在服務中心的前兩年,這群“娘子軍”幾乎沒有上下班時間,僅僅一項建立健康檔案工作就讓她們從早忙到晚。社區15000多戶常住人口,她們挨家挨戶去登記、宣傳相關政策。
為了登記得更全面,她們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和家人,一到中午或晚上居民休息時就拿上登記表入戶,但很多居民還是很冷漠,甚至會吃到“閉門羹”。后來,在臨海社區主任范俊玲的支持和配合下,經過近一年的入戶登記,轄區居民全部建檔。
在建檔的同時,她們還要為居民做好義診、講座及0至6歲兒童計劃免疫及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管理等13項公共衛生管理。與此同時,她們還要入戶服務。
今年11月份,又是她們上門服務的時間段,她們背著醫藥箱,為轄區內80歲以上的60多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做心電圖、測血壓、血糖等服務。
除了這些,她們還為轄區居民獻愛心。去年春節前,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上門走訪得知,92歲的單老太太每天撿破爛養活40多歲的聾啞兒子和年幼的孫子,三代人擠在一套小房子里。王賢和同事王春葉、高育紅買了大米、油和一些食品去看望老人。單老太太握著王賢等人的手一直不放,千恩萬謝。
其實,像這樣幫扶的事情很多,不勝枚舉。服務中心的工作需要愛心、耐心和細心,雖然很繁雜,王賢也想過退出,但每次看到居民的認可,她們又無比欣慰,這也正是她們堅持走下去的最好理由。
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