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3月24日上午,古縣南垣鄉馬店村飄起了雪花,然而,突如其來的“春雪”并沒能阻擋村民們的熱情,他們早早就守候在村口,等待觀看市群眾藝術館演員們為他們帶來的大美臨汾·群眾文化基層行演出……
“這么冷的天兒,我一下車,看到群眾的熱情還這么高漲,心里就突然來了勁兒,我們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狀態來表演。”市群藝館副館長喬炯信心滿滿地說,“今天的大美臨汾·群眾文化基層行演出原定地點是在南垣鄉山頭村,但是因為山頭村實在沒有合適的場地,就改在了這里,希望能為南垣鄉的鄉親們帶來一場高質量的試聽盛宴。”
作為古縣南垣鄉山頭村精準扶貧工作的包聯單位,市文化局不僅高度關注山頭村的經濟發展,更在文化扶貧、精神扶貧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對古縣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大美臨汾·群眾文化基層行從2013年啟動以來,連續深入到農村、社區、敬老院廠礦、工地、學校、軍營、公園、企業、景區、戒毒所等等,為群眾送去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收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和群眾陣陣好評。
后臺準備過程中,一位舞蹈演員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全程帶著口罩,說話聲音很低,基本要靠手勢配合來完成對演員們的調度。她叫郭愛芳,是市群藝館舞蹈三隊的隊長,已經連續感冒發燒好幾天了。“上次去人祖山演出回來,身體就有些不舒服,”郭愛芳的聲音有些沙啞,“小感冒,能克服!只要有演出需要,我和館里的姐妹們都會義不容辭報名參加。”群藝館的演員們大都是年過半百的退休人員,盡管旅途顛簸,很多人還出現了暈車癥狀,但報名參加的人員中,從未出現過“逃兵”。
雪花越飄越大,有的村民甚至跑回家拿來了雨傘,盡管天氣寒冷,大家仍看得如癡如醉。在節目《燭光里的媽媽》演出時,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演員的表演也帶動著現場每一位觀眾的情緒。馬店村村民王珠花紅著眼眶看完了節目,“這個節目真好看,最后那個不孝順的壞媳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真心對待婆婆,尤其喊婆婆的那聲‘媽’的時候真的很感人。”王珠花表示,這次的節目她都喜歡,由于時間的關系,一會兒要去接孩子放學,沒能看到節目的最后,覺得很可惜。
非洲手鼓《kuku》的演出,同樣引來了村民們的一陣叫好。“這個節目稀罕,以前從來沒見過,我的孩子在上小學,想讓他也學這個。”馬店村村民葛玉蘭笑著說。本來在家看電視的葛玉蘭是被同村村民李平拉來看演出的,李平說,“我告訴她這兒的節目比電視里還有意思她還不信,現在她卻看得不肯走了。”
非洲手鼓的表演者是群藝館的文化志愿者馮世偉,今年只有二十歲的他特別喜歡參加文化下鄉藝術演出。“我們和長輩們之間多少有些代溝,但是音樂可以帶給人們歡樂,文化可以讓這種代溝消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物質脫貧,也要精神文化脫貧。”市文化局副局長衛康忠在演出結束后說,“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標志著我市文化系統精準扶貧的開始,是我市文化系統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