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過去的一年,每個人,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夢想,為了未來,奮斗拼搏,努力改變自己。在2018年到來之際,他們分享著收獲的喜悅,用一張張喜慶的面孔,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新年新氣象,新年新希望!走進基層一線,聆聽百姓故事,看看他們的收獲,聽聽他們的新年愿望!
住新房 奔小康
“看看我家的新房子,漂亮不?這可是今年新蓋好的,等一等就可以住進去了!”2017年12月28日,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村民馮連祥告訴記者,他家的老窯洞年久失修,已經成了危房。2017年,村里落實異地搬遷扶貧政策,給他們蓋了一套新房子。
“我在縣城打工,一家四口全靠我打工養活,娃娃們要上學,媳婦要管家,都離不開錢,說實話,我的壓力挺大的。”馮連祥說,和村里簽好異地搬遷協議后,分到了這套漂亮的小平房,他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以前脾氣暴,現在卻看著娃娃也親,媳婦也好,每天樂呵呵的,打工不喊苦,對未來也有了盼頭。
“希望今年春節前,就可以搬進去,在新房子里好好過個年!”馮連祥說,以前全家居無定所,每天心里都亂糟糟的,生活沒有方向。如今,要住進新房了,自家的生活質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娃娃們上學要用錢,他心里已然敞亮了起來,要好好加油,努力掙錢,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從貧困到脫貧,從危房到新房,這就是異地搬遷扶貧政策的好處,這也是政府和貧苦戶之間的約定,我們一定要帶領村民實現脫貧,走向小康。”東征村的村干部路東紅說,過去的一年,他們村為20多家貧苦戶落實了異地搬遷政策,為他們建好了漂亮的房子。
路東紅表示,讓貧困群眾住進新房只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2018年,還將組織這些貧困戶參與到其他扶貧項目中,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全面實現小康。
獻愛心 在路上
“新的一年,要有新氣象!給老人們剪個發,精神抖擻地迎接2018年!”2017年12月30日中午,臨汾市愛心理發服務隊”下文簡稱服務隊)前往堯都區喬李鎮廣澤苑老年公寓,為居住在那里的老人送去了愛心服務。面對這支愛心服務隊,老人一點都不陌生,因為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來了。
“大爺,你的頭發又長了,我給你理一理,咱要精精神神地過元旦!”無需介紹,看到老人,服務隊的志愿者紛紛主動上前搭話,老人們笑呵呵地答復著。
“我們‘愛心理發服務隊’是一支由社會愛心志愿者自發組織起來的愛心團隊,自成立以來,堅持每個月為居住在家中、敬老院、醫院病房等無法行動的老人提供上門剪發服務。”該服務隊的郭振江說,他們愛心理發活動自2016年開始以來,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支持,主動參與進來的人越來越多。
因為一份共同的信念,一群心存愛心的人走到了一起。
過去的2017年,他們將這份愛心一直堅持了下來,義務給老年公寓的老人剪發。
“我這一年來的頭發全是這些孩子收拾的,謝謝你們啊,難得你們心里還惦記著我們這些老人。”一位老人說,一份愛心不算什么,難能可貴的是堅持。
“2018年,我們仍然會將這份善舉堅持下去,吸收更多的愛心志愿者,一起為臨汾老人理發,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愛心傳遞下去。”郭振江說,愛心永無止境,奉獻永遠在路上!
勤服務 說滿意
“2017年,我一共做了6件好事,是我從事出租車行業以來做好事最多的一年,我對自己非常滿意,也希望每一個乘客能夠對我的服務滿意!”2017年12月30日,家住五一東路的出租車司機劉曉斌說,他的父親就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如今他接了父親的班,也成了一名“的哥”。
“以前乘客投訴出租車司機,都是因為多要錢、繞遠路等問題,這幾年,很多投訴都是因為服務不好,所以說,現在的乘客在享受出租車便捷服務的同時,也對出租車司機的服務質量有了新的要求。”劉師傅說,2017年,他因為服務到位受到了乘客的表揚,所以他認為今后乘客的“滿意度”應該成為考驗出租車司機的新要求。
2017年4月,一位乘客乘坐劉師傅的出租車去臨汾西站,因為乘客中途還要接自己的同伴,所以劉師傅在開車前,先做了一個小小的規劃,憑著對臨汾城區交通道路的熟悉,他最后給出了一套“接人路線圖”,而正是這份“路線圖”,讓這位來自外地的乘客對他贊嘆有加。下車之后,還主動加了他的微信號,說以后要包車就找他。
對此,劉師傅感慨頗多,他對自己的工作特性也有了新的認識。2018年,我要讓每一個乘客都感到滿意。”劉師傅說,眼下出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想要維護行業的榮譽,就必須從每一件小事做起,乘客滿意,生意才會越來越好!
初創業 寄希望
“手工編織襪子一雙6元,賣一雙可以掙2元;一雙手工棉鞋60元,賣一雙可以掙15元;一頂手工編織的毛線帽36元,賣一頂可以掙8元……”2017年12月30日下午,初開網店的創業者牛亮亮對著貨單上的銷售清單,小心翼翼地計算著不同貨物的利潤。而這些小小的銷售清單,則寄托著他在未來一年里的希望。
牛亮亮今年24歲,9月份大學畢業后回到臨汾,和朋友開了一家網店。“國慶節開張,雙十一挖到了第一桶金,掙了8000多元,怎么樣,我們厲害吧!”面對記者,還帶著一份稚嫩的牛亮亮表示,以襪子、手套、棉鞋為主營項目,并非他心血來潮,而是在大學時,就已經兼職做過這個生意。
“我有個內蒙古的網友,他家做各式各樣的羊毛制品,屬于傳統的家庭手工作坊,當時我低價收購,然后再賣給同學,生意還不錯。”牛亮亮說,家境不算殷實的他,從小就有掙錢的欲望。大學畢業后,他沒有找到工作,就想回家創業,開網店,做微商。
“現在很多微商都是加盟的,我做的和他們不一樣,他們只負責銷售,沒有存貨,我有存貨、有渠道,所以我的網店更加靈活,價格也好調控。”牛亮亮說,創業是一種樂趣,更是挑戰。2017年,他邁出了自己走向社會的第一步,2018年即將到來,他希望通過創業改變自己的生活。
編花籃 脫貧夢
2017年12月28日,翼城縣中衛鄉人望村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勞動生產比賽——手工編織大賽。村里49歲的李桂紅,在接受了28天的技能培訓之后,也報名參加了比賽,她想要和村里的其他人比一比,看自己的手藝究竟怎么樣。
“好不容易學了一門手藝,得靠這個手藝掙錢致富呢!”李桂紅說,作為典型的農村婦女,忙時下地干活,閑時出門打工,可她家里情況特殊,要照顧上高中的孩子,沒法出門打工。為了給家里增加一點收入,她參加了翼城縣立達科技職業技術學校的脫貧技能培訓,經過28天的學習,終于掌握了這門手藝。
在當天的手工編織大賽中,有12名參賽選手和李桂紅一樣參加了培訓,而在之前,他們對編織手藝一竅不通。“看看老把式編得好,還是新學員編得好!”組織這次比賽的翼城縣寧杞手工藝品編織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舉辦此次比賽,旨在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實現小康。通過比賽,大家對自己的編織手藝有了新的認識,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創業的信心,而他們公司將和這些掌握編織技藝的農村婦女簽訂協議,回收她們編織好的手工藝品。
雖然只學了28天就走上了賽場,但李桂紅和她的同期學員們編織的手工藝品非常精美,一點也不比老工藝人們差。“我和丈夫都是農民,以前就是年復一年下地勞動,掙不下錢。眼下孩子上高中了,以后還要上大學,這些都是負擔,我們家還是村里的貧困戶。”李桂紅說,別看現在她的編織手藝十分熟練,但之前參加扶貧培訓班時,心中猶豫了很久,因為她不知道能不能抓住機會,改變生活。如今,她用一個個精美的手工藝品,博得了大家的贊美,讓她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希望新的一年里,可以改善生活,擺脫貧困。
記者 楊全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