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山西省旅發大會在臨汾的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齊聚臨汾,一睹古都臨汾的璀璨文化與自然風光。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從堯文化的源遠流長,到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到古槐根祖文化的歷史追溯,短短數日的旅程,讓無數游客感受到了一個獨具魅力的臨汾,也讓他們明白了“回家”的真正含義。
近日,本報記者在全省旅發大會召開期間,走訪數位游客,聆聽他們對臨汾的感受和對“回家”的感慨!
策劃人 楊全
臨汾女婿回家 驚喜連連樂開花
中秋佳節來臨汾,所到之處皆美景。眼下,伴隨著全省旅發大會在臨汾召開,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們紛至沓來,一同感受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風采”。
今年32歲的劉華來自江蘇,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臨汾女婿,他和妻子一同趕回臨汾探望親人,共度中秋佳節。
“中華根·黃河魂”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美麗臨汾歡迎您”……劉華走在臨汾四通八達、寬敞平坦的大街上,一句句飽含深情、直擊心靈的宣傳語如同一股股清泉,暖暖的、柔柔的沁入了每位游客的心中。而眼前這座高大上、現代化氣息十足的城市,也讓每一位踏上這片沃土的“外地人”嘆為觀止。
“有‘天下第一門’之稱的華門,是臨汾最具代表的‘城市名片’之一。前兩天,在臨汾親人的陪伴下,我們一同欣賞了美麗壯觀的光影秀。夜幕中,數萬光束將整個堯廟景區的夜空裝點得絢麗多彩,通過光影技術勾畫出一幅古樸而又壯麗的畫面,整個堯廟、華門景區也變成了一片活力四射的星海。真可謂‘星光燦爛如繁星,疑似銀河九天來。’”不僅如此,美麗臨汾呈現給劉華的驚喜絕不只一面,接下來,他們又步履匆匆趕到了位于彩虹橋下的汾河公園,一場絢爛、動感、唯美的水幕燈光秀即將“閃亮登場”。
倒計時三分鐘、兩分鐘、一分鐘……當晚7時30分,在觀眾的熱切期盼下,汾河公園音樂“水幕燈光秀”正式開始。劉華拿著早已準備好的相機,拍下一個個精彩瞬間。
“鏗鏘有力的《威風鑼鼓》、動感十足的《小蘋果》、舒緩柔情的《汾河在我心上流》……在一曲曲頗具代表性的樂曲聲中,眼前的噴泉猶如一個個舞姿翩翩的小精靈,時而柔美、時而奔放,向廣大游客展現出一個充滿勃勃生機和無限魅力的美麗臨汾。”劉華說,現場他還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將臨汾的一幕幕美景傳給遠在江蘇老家的親人們,讓他們一同感受“華夏五千年、尋根在臨汾”的文化底蘊,讓所有的外地游客真正體會到“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的真諦。
記者 成華
河南游客趙根山 團圓難忘故鄉人
“很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就告訴我,我們祖先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的,等我的孩子和孫子長大的時候,我又給他們重復著祖輩流傳的故事。”河南游客趙根山說,每隔幾年,我就會帶著家人‘回’一趟老家,因為老家有無數的親人。”
趙根山已年過花甲,來臨汾旅游的還有他的老伴兒和兒子及孫女。在洪洞,他們一家游覽了大槐樹景區、蘇三監獄,還一起到了廣勝寺;在霍山上的琉璃飛虹塔下,飽覽家鄉的美麗景色。洪洞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美麗景色,種類繁多的小吃,還有熱情好客的老家人。而對他們內心深處觸動最大的是大槐樹景區輪回演出的《大槐樹移民》《鐵鍋記》等情景劇。
“讀歷史資料,可以想象明代移民的悲壯,看大槐樹景區的情景劇則更能觸動人的內心,體會當時的場面。”趙根山說,我的孫女已經十歲了,非常活潑,但看到情景劇時,孩子哭了,我也忍不住掉淚,心里明白,家鄉的根是永遠無法割舍的。”
得知臨汾要舉辦旅發大會,趙根山與家人一起回到老家看變化。在兒子的建議下,他們提前來到了目的地,游覽了堯廟、華門、壺口瀑布等景區,這讓趙根山對家的理解又多了一層認識。
“臨汾是座古老的城市,這里的歷史文化太震撼人心了。洪洞是六百年前的移民之根,臨汾則是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之根。”趙根山說,回到家鄉,我感覺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片樹葉都是親的。每逢中秋佳節,我們在河南舉家團圓,當然也不會忘了,在遙遠的臨汾、在大槐樹下的洪洞,還有我們的親人。”
記者 張春茂
臺灣人李易先 讓更多人來臨汾尋根
“今年是我在內地過的第一個中秋節,趁著旅發大會,這次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多了解一下這里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近日,在鄉寧云丘山景區,來自臺灣臺中市的陳易先說,他和父親在云丘山景區幫助設計和修復古民居項目,也算是為旅發大會出一點薄力。
臨汾給李易先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個小小的民俗傳統都可以追溯至千年之前。他的祖籍在福建,對內地的一些風俗民情和名川大山充滿了好奇,以前只是從書本上略知一二,如今他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心里別有一番滋味。
李易先說,內地的民間風俗和他們那邊有很多差異,就拿中秋節來說,他們在過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在路邊或院子里一邊烤肉,一邊賞月;具體為什么吃烤肉,而不是月餅,他也說不清楚。這次,旅發大會期間,雖然沒有親自到臨汾市區看看堯廟和華門等景區,但是在鄉寧也能感受到旅發大會的濃濃氛圍。
李易先和父親現在塔爾坡古村做工程,該村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而得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在改造和修復這些古民居的同時,我也了解了不少當地文化,增加了許多的閱歷。”李易先說,接下來,他們還要繼續走走看看,對祖先們生活過的地方加深了解。
“所有旅行都是出發,到了臨汾咱是回家。”李易先說,這里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來到臨汾尋根,是最好不過了。在此,他希望,把臨汾的一些風俗民情和歷史文化帶到臺灣,讓更多的人了解臨汾,了解山西,來臨汾尋根。
文/圖記者 郝海軍
外地女孩劉芳 臨汾吸引我留下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對于在外打拼的游子而言,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有特殊的意義。旅發大會期間,在外游子們紛紛回家鄉,走一走屐痕未消的成長路,憶一憶似水流年的舊時光,敘一敘血濃于水的親友情,看一看家鄉發展的新面貌。
煥然一新的城市環境、便民利民的民生設施、一街一景展示出來的文化味道……隨手一拍就是風景,家鄉的美景不僅吸引著游子們,也吸引著一批批“外鄉人”。
“臨汾這些年的變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每次回來都覺得變化很大。”近日,在天津工作的臨汾小伙王鵬特意帶著甘肅籍女友劉芳回家了。
王鵬回憶說:還記得去年在網絡上看到臨汾老鄉們為家鄉拉票,競選旅發大會主辦城市的情景,眼前的臨汾更是魅力四射……”一旁的女友劉芳興奮地插話道,那天晚上看到的華門光影秀,把傳統內容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給我們展示了臨汾的歷史與變化,很震撼;還有臨汾的夜景很漂亮,色彩繽紛的燈飾把這座城市裝扮得絢麗多彩,熠熠閃光的鼓樓似是眨眼微笑;還有臨汾一街一景的建設,也讓我印象很深刻,比如鑼鼓橋上各種大小的石鑼鼓,形態近乎一樣的松柏盆栽,特別美!臨汾確實給了我一個留下的理由……”
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