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過關嘍!過關嘍!”當一個鏡頭經過反復拍攝終于獲得“導演”的認可后,“演員們”激動地像孩子般歡呼雀躍。
9月26日下午,在市區萊茵半島小區休閑廣場的一處空地上,幾名身著戲服的中老年人正圍站在“導演”的身旁,一遍遍地回放著剛剛錄制的視頻影像,交流著演繹技巧,尋找著其中的不足。一顆執著的心,生動地捕捉著一個個經典的人物故事;兩臺手機組成的“機位”,深情地詮釋著一部部充滿正能量的短片。
“你們是在拍電影嗎?”隨著拍攝的進行,被吸引來的路人禁不住詢問。
“哦,談不上微電影,就是個小短劇!”“導演”回答道。
“導演”所說的小短劇是節選自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的片段。談及拍攝初衷,“導演”打開了話匣子。“每年‘黨的生日’、國慶節我們都會拍攝一些短劇來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敬意。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英雄前輩用他們的血與肉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一切,要銘記歷史,牢記使命。”
導演名叫張淑琴,今年61歲。年輕時就喜歡唱歌、跳舞、表演、戲曲的她,在2013年退休后,在居住的萊茵半島小區組建了一支業余藝術表演隊——堯都區東城藝術團,團隊除了平時在小區廣場上進行文化活動之外,逢年過節更是主動策劃、參與主題活動。時間久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張團”。
2018年 “黨的生日”前夕,張淑琴萌生了“換個方式為黨表達愛意”的想法。于是,她又升級打造了“堯都區東城藝術團影視劇組”,與同伴一起拍攝了第一部短劇。此后,他們“演戲”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拍攝了十余部短劇,題材涉及抗戰、科教文化等內容。
演員們都是街坊鄰居。他們中有退休職工、在職員工,還有全職媽媽、個體經營戶等。就拿今天這部劇的主演常德功、鄧晉生、楊雙記來說,這老三位平均年齡在66歲以上。為了將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半路出家”的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甚至在接到“自毀形象”的角色時,也絲毫不馬虎。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鄧晉生,有著一份難舍的軍人情結,但為了將“漢奸”形象表演到位,他抽空便“盯著”電視劇里的漢奸學。還有劇組公認的“鬼子”選手常德功,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加精準,一招一式都是反復練習,“說實話,剛開始讓我演‘鬼子’的時候我很抵觸,但又想想,如果通過我們的表演讓大家能更清晰地了解這段歷史,一切都是值得的。”常德功說。另外還有一向以“正面形象”示眾的楊雙記,在劇組成立以來,幾乎部部參加,“通過拍戲,不僅充實了我的老年生活,還讓我體驗到了不同的人生,我感到特別開心。”楊雙記表示,只要有時間,他還會參與其中,與老年朋友一起樂享“戲劇人生”。
“好,大家繼續啊!”短暫休息之后,張淑琴拿起三腳架支好了另一個“手機機位”,又開始了新鏡頭的拍攝,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令人敬佩。
截至目前,張淑琴與她的團隊共拍攝了《殺鬼子 捉漢奸》《送戰友》《小英雄雨來》等十余部微短劇,在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轉發和點贊,同時,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加入其中。而她自己,也在默默無聞的拍攝中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集統籌策劃、拍攝剪輯、演繹于一體的、積極向上的“全把式”。
談及未來,張淑琴笑著說:“我們打算多拍攝一些反映時下生活的科普短片,比如,‘放下手機 走進鄰里’‘防詐騙’等,在為大家帶來歡樂的同時,給大家普及一些科普知識和生活警示。”
記者 亢亞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