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看著即將建好的新羊舍,霍州市大張鎮小張望村的村民忍不住嘖嘖稱贊,“老李真能干,人家這農場越來越像樣了!”
村民口中的老李此刻正在舊羊舍里忙活著,這邊給羊添完飼料,轉身又去打掃羊糞,圈舍內上百只羊咩咩聲此起彼伏,圈舍外麥子地綠浪滾滾。
老李名叫李忠明,是個年過六旬的老農民,也是一個思想超前的農場主。小張望村的耕地均是旱地,種植農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且全都是靠天吃飯,村民產業發展緩慢。曾擔任過6年村干部的李忠明對于這樣的狀況心中著急,也一直在積極探索。
2012年,李忠明率先開始規模化養殖,而他的養殖卻不單單只是養,還要從品種和市場定位入手。“當時周邊搞養殖的人很多,而且養羊的村民也不少,絕對不能腦子一熱,買羊入圈就算搞養殖了。怎么才能在其中脫穎而出?才能占得市場的先機,讓養殖走得更遠、更穩。”李忠明多方考察,發現購買普通品種的羊是絕大部分人的選擇,但市場相對飽和,因此他遠赴四川引進新品種。
蓋羊舍、買羊羔、進飼料等等,花錢的地方特別多,李忠明的自有資金不足,他試著向霍州農商銀行提出了貸款申請,沒想到當天就有客戶經理上門調查,在審核了他的個人信息后,很快為他發放了10萬元貸款。李忠明最終決定引進黑山羊品種,30只羊羔在新的圈舍里活蹦亂跳,他也跟著忙前忙后。
李忠明總喜歡把“不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的話掛在嘴邊,他不僅喜歡搞創新,還在反復試驗中尋求突破。“普通品種的羊,從幾個月大的羊羔,一直養到出欄,需要1年到2年的時間,而黑山羊1年之內基本就可出售,而且效益比普通羊高很多。另外黑山羊也分很多種,這幾年我也在不斷地嘗試新品種,從產品效益到市場前景方面做分析。”李忠明說,“折騰”也是有代價的,有時更新品種的不成功,有時養殖技術的欠缺,導致的結果是他遭受了損失。為了將損失降低,李忠明選擇同時養殖普通和黑山羊兩種品種,養殖逐步穩定,來找他購買黑山羊的村民逐漸增多。
隨著國家大力鼓勵和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土地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并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李忠明也看到了這條致富增收的新途徑,在2016年,他成立了霍州市大張鎮小張望村忠明種植業家庭農場,先后流轉了部分村民的土地種植玉米和小麥,如今已托管160余畝地。
“凡事要敢于走在別人前頭,不然怎么能帶動其他人呢?”李忠明種玉米也種出了新“花樣”,在其他村民還在種傳統黃玉米時,他已經開始嘗試種植糯玉米。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他每年都會翻新玉米的品種,在確保適應當地環境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玉米的產量。同時,在李忠明的大膽試驗下,小麥的品種也從普通品種升級到了黑小麥等新品種。
2020年,李忠明的家庭農場被評定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這樣的榮譽讓他覺得很自豪,同時心中也有了新的規劃。“今年年初,我就打算把養殖規模擴大,新建一座羊舍,能同時容納500只羊。咱農商銀行主動上門了解情況,還很快給我辦理了授信,及時、貼心,讓我的產業發展路走得更快、更穩。”李忠明拿到15萬元貸款后,立刻開始蓋新羊舍,霍州農商銀行的客戶經理總會來“串門”,詢問經營近況,和他一起謀劃下一步的發展。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