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芳菲四月的一個清晨,家住吉縣吉昌鎮大田窩村的養殖戶張智林一大早便忙活起來。“我有25畝蘋果園,目前家里還養著300多頭豬。今年年初想擴大養殖規模,但進飼料、買豬崽樣樣都需要錢,當時資金不足的我,心里特別著急。”面臨資金短缺的棘手問題,張智林焦慮萬分。
得知這一情況后,吉縣農商行城關支行客戶經理白建華主動聯系到張智林,經過實地考察后,馬上為其辦理貸款手續。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之后,張智林的50萬元貸款資金成功發放。隨著貸款資金的到位,困擾張智林多日的資金問題順利得到了解決。“我和咱農商行的情誼深厚,他們總能在我遇到困難的節骨眼雪中送炭,對于我們發展產業的人來說,金融力量的支持彌足珍貴啊!”張智林感嘆地說道。
張智林說,12年的從軍經歷讓他不怕吃苦,多年的養殖經驗又讓他不斷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養殖戶。2009年,復員回鄉后的張智林立刻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占地1500平方米的養豬場拔地而起,他的養殖事業也風風火火干起來。然而,張智林的一腔熱情被無情的現實潑了冷水。“由于養殖經驗少,加上我在管理上的疏忽,導致豬場里100多頭豬都生病了,不久之后豬場里就剩下幾十頭,損失慘重。”說到第一次的挫折,張智林仍心有余悸。正當他因受到打擊心情沉重時,吉縣農商行城關支行的工作人員上門了解情況,當即為他辦理了3萬元貸款支持。自此,張智林和吉縣農商行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養殖事業發展的路上,從3萬、5萬到10萬元貸款,一路支持給了他發展的信心。
2015年,張智林擔任了前德村村委會主任,深感責任重大的他一心想帶領村民一起致富。“我率先帶頭成立了合作社,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養殖失敗,我便和一個戰友合作搞養殖,戰友負責外出去學習養殖技術,我則負責管理好豬場。”張智林表示,在技術的加持下,他對養殖越來越有信心,也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
“在懂得技術的重要性后,我不再只是專注于豬長得多肥,而是怎樣才能在做好防疫的同時讓效益穩定提升,那就是不僅養好豬,而且得判斷好市場。”2019年張智林和戰友擴大了豬場規模,購進80頭母豬,做防疫、接生、時刻觀察……在張智林不分晝夜地精心照料下,豬的數量不斷增長,最多的時候存欄量達到了500余頭。
規模大了,豬場穩步發展,張智林則思考起了新的問題。“豬場每天不僅要消耗幾千斤的飼料,而且會產出很多豬糞,必須利用好才行。我首先用到自己家蘋果園里,經過發酵后的豬糞對果樹生長很好,但是量大了就不好操作了,而且我的果園用不了那么多,所以就免費送給附近的村民用。”張智林說,村民們看到他的豬場發展良好也有了養豬的想法,他就建議村民在吉縣農商行貸款,然后入股到合作社,這樣集中科學的管理,既減少了村民的養殖風險,也壯大了豬場,先后有16戶村民入股,村民通過分紅增加了收入。
“多虧吉縣農商行的信貸資金幫助,不然我現在也發展不了這么大的養殖規模。”2020年因受疫情影響,再加上市場不景氣,張智林出現了流動資金緊張的狀況。為了幫助他渡過難關,城關支行及時為他提供了20萬元的資金支持。他感慨地對朋友說,農商行不但服務熱情,而且辦貸越來越方便快捷。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