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哞……哞……”記者與翼城農商行武池支行副行長王玉虎一行下鄉途中遠遠就聽見陣陣牛叫聲,走近圈舍一看,幾頭牛正低頭吃著草料,養殖場女主人、南梁鎮武池村村民耿加菊一會給牛添些飼料,一會摸一下牛的耳朵。在她和愛人的勤勞飼養下,這些牛身健體壯,夫妻倆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把“養牛經”念得有聲有色。
“你們來啦,看我的牛長得咋樣?”耿加菊一邊跟王玉虎一行打招呼,一邊干著手中的活計。62歲的她在牛場與飼料倉庫之間每天要來回奔走數十趟,這對于年輕人來說都是個重活,更難的是日復一日,無論炎炎夏日還是三九寒冬。耿加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樣的日子她并不覺得苦,因為一個人只要心中有了希望,干活就會有奔頭。
“大姐,你們太厲害了,從剛開始的兩頭牛發展到現在的40多頭。”“現在終于摸索出了經驗,以后會越養越好的。”一直在外打工的耿加菊做過保姆等工作,2021年,要強的她毅然決定回鄉創業,最初丈夫不太理解,但還是選擇支持她。
“我們這一帶種植蘋果的比較多,除了自家的二十畝果園,我和愛人還做了很多年的販賣蘋果生意,這幾年蘋果市場相對飽和,就想著轉戰養殖行業。”耿加菊說,他們嘗試著養牛,為了降低風險,先購買了兩頭牛,從繁殖開始。她說:“不養不知道,一養嚇一跳,我飼養的母牛,一年后賣掉就賺了2萬多元。”到手的“第一桶金”給了耿加菊發展的希望,再加上近年來生態環境逐漸好轉,草料資源豐富,耿加菊在與愛人商量后,下定決心,擴大規模繼續養牛。
耿加菊深知,想要擴大規模,資金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源源不斷的投入才能讓養殖道路持續走下去。“我們雖然有一些積蓄,但對于發展養殖還是有缺口。正在發愁的時候,翼城農商行工作人員上門服務,了解了我的想法后,他們立即開始調查,經過嚴格的資料審核,以快速簡潔的辦理流程,最后為我授信20萬元。”資金的注入給了耿加菊十足的信心,他們夫妻二人一心撲在牛場的發展上,齊心經營牛場。
2022年秋季,由于連日大雨,耿加菊的牛場出現坍塌,這讓夫妻倆措手不及。“一下子折損了好多牛,哪能不心疼啊!但翼城農商行及時趕來了解我們的損失情況,為了幫我們緩解壓力,他們不抽貸不斷貸,還定期回訪給我們出主意。”耿加菊說,牛場一步步重建,牛的數量也不斷攀升。
新的牛場很快建起來了,牛犢的數量不斷增加,夫妻倆掛滿汗珠的臉上笑容不斷。養牛成了夫妻倆最掛心的事,事事親力親為,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拉料、拌料、喂牛、清槽飲水、清糞、出糞……他們一邊養牛一邊學習飼養知識。進入春季,隨著一頭頭小牛犢的誕生,他們又成了“接生婆”。通過幾年的培育,如今,他們不僅成功擁有了適應當地環境的種牛,并且每年僅賣牛就能進賬幾十萬元。“最初只是擴大了養殖規模,之后還要逐步引進機械化設備,從運草、鍘草、攪拌,到投喂、清圈,力爭全程基本實現機械化,讓養殖更輕松。”耿加菊說。
臨近傍晚,果園環繞的牛場寧靜祥和,忙碌了一天的耿加菊和愛人歇下來看著自家膘肥體壯、毛色光亮的牛群,情不自禁露出開心的笑容。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