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隰縣下李鄉太平村,一片郁郁蔥蔥的果園隨山勢鋪展開來,果農們在果園里忙碌著。“張叔,忙著呢?”日前,隰縣農商銀行下李支行行長田玲菁和同事在走訪中走進村民張麥生的果園問道。“前段時間雨下得多,果園里的草一下就長起來了,必須要清理一下,要不長高后會影響果樹的生長。”張麥生笑著回答。
張麥生年輕時家里就種植梨樹,那時的太平村,還依靠傳統模式種植。“當時不懂什么技術,完全靠老一輩積累的經驗干,雖然辛苦,但看著梨樹掛果,心里就踏實。”張麥生向記者介紹。
隨著隰縣大力推廣玉露香梨種植,張麥生有了大規模種植的想法。于是,2016年,張麥生把家里的30余畝梨樹全部換成了玉露香梨樹。這種集“個大、核小、皮薄、甜度高”于一身的優質品種,讓張麥生看到了希望。“我當時看到別的鄉鎮有人種植玉露香梨,品質和市場反響都很好,于是就下定決心要換品種。”
轉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從學習新的管理技術到等待掛果,張麥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太平村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玉露香梨提供了天然優勢——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糖分積累;光照充足,讓果皮色澤鮮亮;土層深厚且富含礦物質,賦予了果實獨特的風味。依托這份“老天爺賞飯吃”的優勢,張麥生的30畝玉露香梨樹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很快便進入了盛產期。“玉露香梨口感脆甜,水分又足,一上市就被收購商搶著要。”說起自家的果子,張麥生難掩自豪。如今,他的梨園里,每一顆梨子都套著專用果袋,既能防蟲害,又能保證果皮光潔,“這都是技術活兒,一點都不能馬虎。”
在張麥生的種植過程中,下李支行的支持始終滋潤著他的產業發展。2010年,梨園需要購買化肥、農藥等物資的資金讓他犯了難。“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光靠自己的積蓄根本不夠。”就在這時,當時的下李信用社向他伸出了援手,3萬元的小額貸款及時到位,解了他燃眉之急。隨著果園的發展,張麥生自己忙不過來,就需要雇人,但是人工費用不少,他向下李信用社說明情況后,下李信用社再次給他辦理了5萬元的小額貸款,“有了資金支持,我才能大膽地投入,不用擔心物資跟不上。”
隨著玉露香梨的產量逐年提升,如何解決儲存問題成為張麥生面臨的新挑戰。“果子熟了之后不能久放,要是趕上集中上市,價格就上不去。”2017年,為了讓果子“錯峰銷售”,實現收益最大化,張麥生成立了隰縣麥生玉露香儲產專業合作社,建起一座能夠儲存35萬余公斤果子的恒溫庫,不僅解決了自家果子的儲存問題,還能為周邊的鄉親們提供儲藏服務。
今年受天氣影響,張麥生的梨園套袋數量從往年的10萬余袋減少到6萬余袋,預計產量約1.5萬余公斤。盡管產量有所下降,但優質的玉露香梨依然不愁銷路。為了保障后續管理和采摘的資金需求,下李支行客戶經理王龍龍主動上門服務,為他辦理了10萬元的授信額度。“有了這筆授信,買農資、雇人工就都有保障了,心里踏實得很。”張麥生說,目前梨園的主要工作是鋤草,確保土壤疏松、養分集中,為果實最后的生長沖刺。
從最初的幾畝老梨樹到如今30畝標準化玉露香梨基地,張麥生的梨園面積擴大了,但他對品質的追求從未改變。“種梨就像養孩子,你對它上心,它才會給你回報。”每年開春,他都會早早修剪枝條,確保通風透光;花期時仔細疏花,保證養分集中;結果后及時套袋,防止病蟲害侵襲。張麥生說:“只有保證了果子的品質,才能贏得市場青睞,獲得豐厚收益。”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