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曲沃縣南大街一處掛有“亮彩眼鏡”牌匾的店內,琳瑯滿目的產品展示柜整齊排列,配鏡室、驗光室等分區齊全,負責人張亮為顧客挑選眼鏡,“你看我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曲沃農商銀行的一路相伴,是我事業發展的‘加油站’啊!”
2005年,年輕的張亮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彼時,父親經營多年的鐘表行正面臨轉型壓力,于是這位年輕人毅然接過了接力棒。“我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回憶起當年的決定,張亮的眼神里依然透著一股特有的篤定。
最初的鐘表行只有80平方米,除了各式鐘表,貨架上零星擺著幾副老花鏡。接手后的張亮每天守在店里,仔細記錄客流和銷售數據。他發現,眼鏡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當時的曲沃縣城里專業眼鏡店屈指可數。“能不能在鐘表生意之外,加個眼鏡專柜?”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被他牢牢抓住。可真要行動起來,資金成了第一道坎——驗光設備、眼鏡庫存、專業培訓,算下來得好幾萬元,這對剛起步的小店來說不是筆小數目。
在張亮犯難時,當時的曲沃信用聯社南大街分理處工作人員不僅認真聽了他的想法,還主動幫他分析市場前景,第二天就帶著貸款資料上門了。“那筆3萬元的小額貸款,就像給我這臺剛啟動的機器加了油。”張亮笑著說。有了資金支持,他很快添置了基礎驗光設備,又專程到太原參加培訓,3個月后,“鐘表+眼鏡”的復合經營模式正式落地,老店煥發出新生機。
張亮心里有本明白賬:顧客來配眼鏡,圖的是專業和方便,只有聚焦主業,才能把服務做精。“2019年我新租了店面,裝修更加現代化,還要引進更精密的驗光儀和加工設備,資金缺口比上次大了不少。”他再次想到了農商銀行,此時的南大街分理處早已把他當成了“老熟人”。客戶經理聽了他的規劃后,主動推薦辦理了貸款產品,額度達到了20萬元。“銀行的人不只是放貸款,還幫我分析裝修成本,建議分階段改造,生怕我步子邁得太急。”這份貼心讓張亮倍感溫暖。
拿著這筆貸款,張亮將店面劃分出驗光區、配鏡區、鏡架展示區,還專門開辟了兒童視力檢測角。為了讓服務更專業,他和愛人都考取了驗光師資格證,引進了電腦驗光儀、角膜曲率計等設備,甚至自學了視光知識,成了名副其實的“眼鏡專家”。
2022年,曲沃縣推進舊城改造,商圈也面臨升級改造。張亮敏銳意識到,這是擴大規模的好機會。他計劃將隔壁的門面盤下來,打造集視力檢測、配鏡、視功能訓練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機構,還想引進青少年近視防控設備。可這次的資金需求高達30萬元,遠遠超出了他的自有資金。就在他猶豫要不要暫緩計劃時,南大街分理處主動找上了門。“當時我自己都覺得有點冒險,沒想到銀行比我還有信心。”張亮感慨道。有了這筆資金,他順利完成了店面擴建,引進了生物測量儀、綜合驗光儀等先進設備,還與縣醫院眼科建立了合作,成了當地首個能開展青少年近視防控的專業機構。
隨著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張亮注冊成立了曲沃縣亮彩眼鏡有限公司,這一路走來,曲沃農商銀行的服務始終如影隨形。“金融扶持的金額在變,但農商銀行的服務沒變。他們不是只看報表數字,而是真的把我們這些小商戶的難處放在心上。”張亮的話語里滿是感激。
如今的亮彩眼鏡店,全自動綜合驗光儀為學生做精準檢測;配鏡區的智能加工設備只需15分鐘就能完成一副眼鏡的制作;兒童視訓區里,幾位家長正陪著孩子做視力訓練。墻上的“曲沃縣消費者信得過單位”等牌匾格外醒目,這是對張亮扎根家鄉創業之路的肯定。而這條路上,曲沃農商銀行的陪伴,始終是最溫暖的光。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