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講奉獻,不求回報;他面對榮譽,不驕不躁。人們都說沁河莊村變化大,群眾都夸他們的好支書,而弓志勝本人卻并不在意:“干的好與不好,由鄉親們評判,只要群眾滿意,我干的就值!”他自己常說:“我是沁河莊農民的兒子,我要努力為沁河莊村謀利益、謀福祉,讓沁河莊村成為名符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自2003年擔任沁河莊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弓志勝就深刻認識到村里要想實現全面小康,就必須有一支團結向上,不怕困難的領導班子。他帶領支部村委一班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持一抓學習統一思想,二抓團結定了就干,三抓實效以績考核,四抓廉政相互監督。村務堅持年度審計和重點工程的專項審計,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定期在公開欄內公布,村委工作做到了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群眾利益無小事。看著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的沁河莊村,可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弓志勝決定,第一步從抓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他帶領村里一班人多方動員和籌措資金,帶動其他群眾一道,進行改造。按照規劃,需要拆掉一些舊房、占用一些耕地,在施工時,有些群眾出來阻撓,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群眾明白整修街道是功蔭后世的好事,阻撓的群眾,紛紛自愿地做出讓步。經過奮戰,先是為老百姓進行荒地改良200畝,新建淤地壩150米,增加耕地260畝;為節約能源,投資25萬元,新建全市一流的四位一體新模式的沼氣池60余戶;為了治理村街道環境,投資10萬元,硬化環村主街道500平方米;安裝路燈30余盞,在全村實現了亮化;投資40萬元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群眾休閑娛樂廣場;緊接著便民連鎖店,標準化衛生所共7間房屋相繼建成,使老百姓不出村能進超市,不出村能就醫看病。發動全體村民大搞綠化,每年栽種各種花卉樹木3000余株,全村綠化面積達87.4%。
光有好環境不是新農村。弓志勝深知千中心、萬中心,經濟是中心;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沁河莊村雖景色秀美,空氣宜人,但卻無礦產資源可以利用,是一個傳統的純農業村。沁河莊的出路是什么?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弓志勝多方考察,集思廣益,決定在土地上做文章,在特色林果業上下工夫。2011年初,經過他與村兩委的多方考察后,決定在沁河莊發展優質核桃種植產業。但在開始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沁河莊村先后發展過桑蠶、山楂、蘋果等產業,人們也沒有獲得什么收益,所以對核桃種植產業也沒有什么積極性。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積極性,他與村兩委多次帶領村民代表赴屯留老爺山王貴專家的核桃基地考察,通過實地考察村民們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核桃基地建設時,為了保證成活率與栽植質量,他多方想辦法邀請王貴專家結合沁河莊村的情況,對沁河莊的核桃園區進行了設計規劃。還赴長治購買潛水泵4臺,電纜線、水管3000米,打坑機2臺。同時還邀請林業局專家楊玉貞親臨指導。弓志勝每天扛著鋤頭、鐵鍬與村民們一起勞動在田間地頭。他還對種植質量加強監督,保證每棵苗都能澆到水、覆好膜,保證了2000多畝核桃基地的種植質量,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預計3到5年后,每畝可增收1000元。
多年來,他時刻把群眾的疾苦和冷暖掛在心頭,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村民祁金娥,有一天晚上突然得了急病,四周無人的情況下她想到了弓志勝,弓志勝和村委一班人得知后,二話不說開車將其送往鎮衛生院,但是由于情況特殊必須轉院,弓志勝又立即聯系當夜將她送到縣醫院,醫生要求家屬馬上簽字做手術,否則將有生命危險,但她丈夫外出打工未歸,情急之下弓志勝代替家屬簽字做了手術,使她脫離了危險。
弓志勝把新農村建設當作自己的第一理想,他把村民的致富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這,就是一個普通共產黨員、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的人生追求。如今的沁河莊,“碧水繞村過,群山環抱中,花木盡飄香,處處和諧聲”,這一切,都離不開村里有一個一心為民的好書記——弓志勝。(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