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文化博大精深,在歲月的歷練中,平陽大地留下了大量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聚集著獨特的民族精粹,悠久的歷史長河蘊藏著豐富的靈感沉淀。為了將這些文化底蘊深厚的民間藝術開發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平陽兒女能夠了解、繼承并發展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武通凱成立了專門研究晉南民間藝術開發的專業機構,組織大量的民間藝術家,不斷創造著品類繁多的藝術精品。
1月25日,在武通凱的創意中心,一座有著特殊創意的手工面塑吸引了記者眼球。它的亮點也是它的魅力在于所有的元素都體現了“華夏根祖傳播文明”的真實內涵。威風鑼鼓譽滿華夏,孩童們在華夏打擊起節奏歡快、威武雄壯的“威風鑼鼓”。而在面塑的上部,“陶寺龍盤”烘托出一位寬厚、仁慈、豁達、睿智、偉岸、鶴發童顏的偉人。武通凱介紹:這是我們團隊查閱各種資料,互相探討研究設計出的堯王形象,體現出孔子頌揚唐堯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意蘊。人像定位于人們心目中的頭戴‘通天冠’的‘帝’與‘神’。不受考古學中的制約,其實自黃帝起,帝制禮儀服飾已經定型,堯王真實形象與服飾可能是永遠解不開的迷!”在武通凱的創意中心,還有很多富有創意的作品,其中麥秸畫、堆錦、刺繡、掐絲琺瑯、紅陶等等當屬上品,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純手工打造的精品,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一幅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的關公像,如果沒有人告訴你是用麥秸做成的,還真的看不出來,多半會誤以為只是用黃銅做成的一面普通塑像。觸摸各種刺繡鞋墊上富有傳統內涵的圖案,仿佛能感受到刺繡人的各種感情。
武通凱的創意中心不乏一些富有創新理念,卻不失傳統精粹,同時富有感情的精品,這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他和他的團隊深有體會。自2012年成立創意中心以來,武通凱考慮到一些民間大師可能白天會很忙,所以他選擇每天晚上去拜訪,與大師們共同談論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一直到深夜,從中找到更多創意靈感。“和我一起溝通的大多是一些年齡大的老前輩,他們是我的老師,同時也是實力雄厚的民間藝術家,我們的團隊是一個思維獨特、觀念新穎的團隊。”武通凱說。
創意中心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武通凱的“孩子”,他會不耐其煩地說出每一個“孩子”的特點以及他的精粹之處。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武通凱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他說自己更熱衷于拍一些紀實片子,不追求有多么壯觀的華麗景觀,只求能反映出最真實的感情,這正如創意中心的作品一般,每一幅作品都富有生命。
武通凱表示,他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將更多的“資源”民俗”品牌”等融通整合,形成新的商品理念,致力打造堯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元素相融合的新型工藝品,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堯鄉文化,讓堯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地傳承下去。(記者 王隰斌 尹飛)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