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余年來,在鄉鎮基層崗位上默默地工作奉獻,曾榮獲20多次縣級表彰,8次市級表彰,7次省級表彰,多達35次的表彰獎勵比他的工齡還長。他,30余年來,走遍了東城鄉梁卯溝壑、村村溝溝,在與鄉親們面對面的工作中,無私奉獻,以誠相待,成了眾鄉親們的知心人。他就是吉縣東城鄉副鄉長葛根朝,2014年6月榮獲“山西最美鄉鎮干部”提名獎。
葛根朝說:“當干部能掙多少工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老百姓,要對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1983年,這位土生土長的東城鄉社堤村小伙兒通過公開招錄成為該鄉一名公務員,擔任鄉政府統計員職務,1995年,擔任鄉黨委組宣委員。同年12月,因他工作出眾和單位需要,轉任鄉政府分管農業副鄉長至今。
從此,這位農民出身的鄉鎮干部與東城鄉“蘋果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出身農民家庭的葛根朝,深深了解農民群眾的情況,與農民群眾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上任分管農業副鄉長后,他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不斷鉆研農業知識,2000年做出了在該鄉大力發展“蘋果特色產業”的重大決策。
剛開始,老百姓并不愿意聽從葛根朝種植蘋果。因為蘋果一般7年左右才能掛果,見效緩,風險大;而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年年都可以看到經濟效益。葛根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終,他決定與村干部逐村逐戶做群眾工作,以響應縣委、縣政府發展蘋果產業的號召,改變農民“每年割了麥子種棒子,年年都是那死樣子”的局面。
王栓虎是不相信種植蘋果能賺錢的農民中的一員。葛根朝告訴王栓虎說:“鄉里免費為你提供優質良種樹苗”。就這樣,王栓虎還是不愿意栽植蘋果。葛根朝只好說:“只要你負責栽上蘋果樹苗,我和村干部幫你管理,賠了把我家的口糧田換給你,不放心給你立個字據。”王栓虎這才勉強答應。
然而栽植樹苗后,王栓虎撂下村里的地外出打工。一連兩年,他的果園都是葛根朝和村里的親朋好友幫他打理。在外面打工一年賺個兩萬余元的王栓虎回鄉后,看見村里一些村民前些年栽植的蘋果樹,一年下來比他兩年打工賺的錢還要多,這才安心管理起自己的果園。
如今,王栓虎成了全村的致富典型,省里、市里領導以及其他縣鄉領導到東城鄉考察蘋果產業,首先去的就是王栓虎的果園。近年來,王栓虎的6畝果園年均毛收入達近10萬元。
2006年,吉縣第一批發展的蘋果園基本進入了盛產期。隨之而來的是由于栽植密集,樹冠郁閉,結果部位外移困難的問題。
葛根朝情急之下向縣里專家請教,向省市有關果樹方面專家聯系就診,最后得到了治療方法——引進日光高效樹整形技術,對果樹進行大整形。
“要砍掉大部分結果樹枝,葛鄉長是不是在和我們開玩笑?”一些果農提出了質疑。一下把一部分結果的樹枝都砍掉,對于果農來說那就是“割肉”。
打鐵需得自身硬。為了讓果農們認識到這一決策的正確性,葛根朝把聘請來的技術員領到自家的果園帶頭修剪。妻子收拾著滿地被砍掉的樹枝心如刀割,不由得眼里淌出了淚珠。
這下子,少數果農總算開始相信修剪枝葉的效果,開始跟著葛根朝進行修剪。
陳君明家的果樹受龐大樹冠的影響,蘋果品質下降,年收入一下降到了3000元左右。雖然受到嚴重損失,但陳君明就是不肯“改造”。后來,葛根朝靠著自己多年來在群眾當中樹立起來的威信拍著胸脯說:“你先改造10棵樹做個對比,如果這10棵樹賠了,我按照市場價給你賠付全部損失。”
第二年,陳君明家“改造”的這10棵樹均產量達24斤,且果實肥大,果質極好,共增收了500元。陳君明嘗到甜頭,主動把自家果園的樹全部進行了整形。
后來,為了解決果樹有機肥嚴重緊缺的問題,葛根朝再次從自身開刀,規模養豬,用豬的糞便發酵沼液,再用沼液給果樹施肥,試驗成功后才號召村民一起干。
葛根朝說:“我算過賬,用豬沼果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每5畝果園每年能節省肥料2000余元,節約煤炭燃料1000余元。不但蘋果色澤好,而且蘋果品質也提高了。” 自這兩次推廣成功之后,每當葛根朝在推廣新技術時遇到質疑時,就先在自家果園搞試點,帶動全鄉發展。村民對他的信任度也不斷提高。去年秋末冬初,葛根朝又接到在果園推廣“間密間閥新技術”的任務,憑著他在群眾當中過硬的威望,僅僅一個多月就完成了全鄉500畝的工作任務。
在東城鄉,葛根朝不但是農民朋友的副鄉長,而且是農民朋友的知名果樹專家,誰家果樹突然減產或果樹生蟲了,鄉親們都會叫他去看個究竟。葛根朝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他說:“蘋果已成為我們鄉的主要農業項目,蘋果增產了,一年下來能賣個好價錢,也算是對黨、對農民朋友的一個圓滿交代。農民生活好了,我工作的才有意義。”
一件件事令群眾信服,一宗宗事剖析了葛鄉長。2010年,葛根朝又倡導在東城垣建立了蘋果產業化科技示范園區,在園區內推廣黑光燈無公害防治技術、SOD功能蘋果等20余項技術,引導農戶成立了蘋果專業合作社,在社堤村建立了產地蘋果交易市場,并申請注冊商標和原產地地理標志保護。吉縣東城垣的蘋果由于產量和品質成了果商的第一采購目的地。
如今,東城鄉的蘋果樹早產豐產性能達全縣之冠,全鄉7696口人,蘋果種植面積達1.9萬畝,人均2.5畝;蘋果總產量2000萬公斤,產值6000萬元,蘋果人均收入達7800元。蘋果成了東城鄉農業的支柱產業、農民朋友的致富產業。
筆者了解到,葛根朝曾有多次機會到縣直部門工作,但他總是想著鄉親們還沒有完全富裕起來,舍不得離開東城鄉這片熱土。 閆海斌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