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襄汾縣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從2012年開始,憑著一股對戲劇藝術的癡迷勁頭,依托現代公司的運作模式,組建起一流的戲劇演藝團體,常年赴基層演出,所到之處,掌聲陣陣,場場爆滿,好評如潮,讓蒲劇這門古老的戲劇藝術在丁陶大地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戲比天大”就是對戲劇藝術要有癡迷熱愛、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王建軍的內心世界,這種精神已深深融入他的脊髓。上世紀60年代,王建軍出生于一個戲劇之家,耳濡目染中讓他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學期間,他一直是學校宣傳隊成員。畢業后,先后在七一水庫建設兵團文藝宣傳隊和縣蒲劇團工作,參加了《紅燈記》《沙家浜》等大型現代戲的排練和演出,積累了深厚的戲曲功底。縣劇團解散后,他牽頭本縣及周邊戲迷票友組建戲曲輕騎隊,活躍在臨汾及運城地區。
每次演出,他們都本著“戲比天大”從藝理念,精心演好每個角色,獲得了觀眾贊許和認可。
縣蒲劇團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曾是晉南地區有名的地方劇團,名家輩出,輝煌一時。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舊有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劇團癱瘓停止演出近十余年,團里職工工資無著落,保險金無人交,五六十人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曾經是縣劇團成員的王建軍,振興蒲劇責無旁貸,主動請纓,按照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對原蒲劇團人員進行重新組合,籌建襄汾縣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白手起家開始艱難創業。
縣委、縣政府對王建軍給予了大力支持,從上級部門為他爭取到一輛流動舞臺車。縣委書記王國平專門作出批示,在丁陶文化廣場為公司落實了辦公場所。縣長張宏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建廷都在百忙之中給予具體指導。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積極幫助協調辦理完善各種手續。
但公司運營面臨的艱巨任務還要靠王建軍來完成。沒有資金,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自籌80余萬元購置了演出所需服裝、道具、樂器、幕布等設備。沒有優秀演員,他不惜重金聘請各地蒲劇名角,邀請任曉明等四十余名專業演員加盟公司。沒有練功場地,他借用柴寺村舞臺作為訓練場地,每天天剛亮就開始緊張排練,在劇目的編、導、演上進行大力創新,在演員的責、權、利上進行明確,在管理的精、細、活上進行嚴格要求。排出了本戲《六月雪》《清風亭》《宋公密傳》《明公斷》《薛剛反唐》《蘆花》和折子戲《舍飯》《蘇三起解》《罵殿》等劇目。
2012年元月31日,襄汾縣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在丁陶文化廣場舉行揭牌儀式。2012年,他們排練了大型歷史劇《忠義俠》《雙官誥》《鞭打蘆花》《金麒麟》《蘭梅記》等大戲。2012年,在“龍騰丁陶”春節、元宵節系列文化活動中,他們承擔了4天7場次的戲曲演出,豐富兩節期間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3年,“金蛇鬧春”系列戲曲晚會在丁陶廣場科技報告廳鳴鑼開演,他們演出了《六月雪》《媽媽的玉鐲》《明公斷》《政法書記》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目,為全縣人民獻上了一道戲曲大餐。成立至今,南到三門峽,北至霍州市,在臨汾、運城兩市的各個市縣,處處留下了王建軍和公司員工演出的身影,自2012年2月31日至11月31日,高標準演出435場次。
2013年至今,共演出360多場次。
他們依托流動舞臺車,搞好送戲下鄉,重點是把戲送到沒有舞臺的鄉村、偏遠山村和多年來未唱過戲的鄉村。當陶寺鄉東坡老人們看到王建軍等人的到來時,感慨地說,“這是解放以來我們村唱的第一臺戲啊!”為了弘揚正氣,抨擊邪惡,他帶領員工編排了現代眉戶戲《政法書記》,并在科技報告廳向全縣干部群眾進行匯報演出。
為了服務襄汾縣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戰略需要,他結合“趙氏孤兒”故事,邀請有關編創專家進行再創作,編排出全新歷史劇《趙氏孤兒》,目前,該劇已排練完成并進行匯報演出,成為公司一個品牌產品,并申報了全市五個一工程。
今年4月22日至25日是臨汾市綜合性演藝劇場——梨園堂《我的劇場》啟動之日,王建軍和他的公司應邀演出了系列蒲劇經典劇目。
去年以來,公司先后被縣委評為“兩節文化系列活動突出貢獻獎”、“龍騰丁陶”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13年全縣“三干”會上,縣委、縣政府授予“轉型發展先進獎”。2013年3月,全市宣傳思想工作會召開,王建軍被授予“全市十佳文化產業帶頭人”。通訊員鄧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