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成年絨山羊年產羊絨0.3公斤,每公斤400元,一年收入120元;每只成年母羊年均產羔羊1只,當年羊羔體重可達25公斤,每公斤24元,可收入600元,兩項合計每只絨山羊年均收入720元。”看著眼前一只只活蹦亂跳、憨態可掬的絨山羊,汾西縣佃坪鄉郝家溝村黨支部副書記許永芳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近年來,發展絨山羊養殖是許永芳帶領村民創業致富的一個項目,如今看到村民的生活因發展養殖而發生的巨大變化,許永芳的心里樂開了花。
告別五彩斑斕的大學生活,2009年9月,許永芳成為郝家溝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任職以來,許永芳一直踏實勤奮,逐漸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
上任后的許永芳經常入戶走訪,進入田間地頭,仔細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經過她全面的調查研究,總結出了村民貧困和村里富不起來的最大因素就是村民生產技術的欠缺和農村沒有因地制宜的發展項目。
為提高村民的技術水平,許永芳定期組織村民觀看遠程教育節目,播放有關農業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能知識;為村民購買相關的書籍、資料;針對村民提出的問題,積極尋找相關專家詢問或上網查閱有關資料,再給村民講解。
說干就干。經過認真考察,許永芳發現郝家溝村的海拔、降水、氣候、土地等條件與有“中國藜麥之鄉”美稱的忻州市靜樂縣非常相似,于是許永芳立即趕往靜樂縣娑婆鄉實地考察,最終因郝家溝村的水源條件達不到而不得已放棄。
然而,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看似外表柔弱、身形單薄的姑娘身體里卻有著一股子敢于吃苦,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她誓要讓郝家溝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郝家溝村山多人少,有大量的草、秸稈以及農作物下腳料,這些都是牛羊最好的飼料,“何不發展養殖,用草來換肉,用廢棄的秸稈換錢?”許永芳這樣想。依托這一優勢,許永芳多方為村民籌集資金,請專家傳授養殖技術,2012年在郝家溝村扶持新建規模養羊4家,發展絨山羊2000多只。
條件成熟后,許永芳將村里的養殖戶召集在一起,成立了祥龍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匯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負責農戶羊只的銷售及技術指導,帶動廣大農戶入社養羊,致富創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3年,隨著郝家溝村絨山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許永芳向縣扶貧局申請資金、技術支持,計劃在全村推進養羊,以提升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項目得到批示后申請到扶持資金150萬元,購買絨山羊1140只,許永芳按一定的標準將羊租賃給本村有能力、有養殖經驗的村民進行承包,簽訂了租賃合同、責任協議書,新增養殖戶31家。依托絨山羊養殖使郝家溝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提高,全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
“村里的男人都放羊了,我們婦女也要掌握技術知識,找點事干,撐起半邊天。”嘗到了創業致富的甜頭,婦女代表向許永芳提出要求。婦女的創業熱情給了許永芳一往無前的動力。今年,許永芳經過考察,發現用珍珠長毛兔生產的兔制品立體感強、拉力強度高、外形高雅,發展長毛兔養殖前景廣闊。長毛兔在出生3個月后可脫毛,一年可剪毛4-5次,1只兔每年可產毛3斤左右,收入在200—300元。許永芳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認真研究后,決定引進投資,在郝家溝村建設長毛兔養殖場,充分利用農村勞動資源,積極帶動婦女致富。
“村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一句樸實的話語是許永芳俯身農村工作的全部動力,她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抒寫出一篇篇大學生村官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動人故事。(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