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綠野寫青春
——記翼城縣南梁鎮南梁村大學生村官劉曉霞
臨汾新聞網訊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劉曉霞,在大學期間就立志扎根農村,想當一名大學生村官,把為農民服務當做自己的理想。2008年運城學院畢業后,通過公開招聘和組織考察,于2009年9月擔任了翼城縣南梁鎮南梁村村委主任助理。
走進南梁鎮南梁村,近距離了解了這位心系百姓、服務群眾的劉曉霞。從大學校園到廣袤綠野,短短幾年的時間,年輕的劉曉霞就深深愛上了這片熱土,在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唱起了青春贊歌。她常常對人說:“農村是一個大熔爐,只要肯吃苦、多磨練、多干事、干實事就一定能贏得信任和支持。我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南梁村的發展越來越好,讓南梁村的村民幸福指數逐步提高。”
熱情鑄就感情
2009年,劉曉霞被選聘到南梁村的時候,村民們客氣的態度和懷疑的目光讓這位年輕的女村官感到一絲淡漠和疏遠。她意識到,新上任的大學生村官要想贏得村民信任,就必須采取有效方法,走進村民的生活、走到村民的心里,于是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依托村級黨員代表會議,組織黨員干部群眾開展遠程教育學習,以學用聚集人氣,與黨員談心得,與村民拉家常,從家長里短到村級發展、從鄰里糾紛到干群關系、從家庭收入到惠民政策,廣泛接觸村民,深入了解民情,傾聽群眾呼聲。
為了更準確地掌握村情民意、增強村里的和諧指數,劉曉霞逐戶上門走訪,堅持吃在村里、住在村里,親自設計戶情登記表,詳細登記包括戶主姓名、人口狀況、外出人員數量、家庭收入、聯系方式、存在困難、意見建議等12個方面的內容,整理編制了該村村民戶情民意調查檔案,詳細掌握該村的基本情況、生產情況、鄉風民俗等第一手資料。
真心贏得民心
在劉曉霞看來,大學生村官只有實實在在地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并且通過日常工作對老百姓的點滴服務延伸,才能真正融入到農村這個大家庭中。結合戶情民意調查,她發現,村里絕大多數農戶,為減少投入都會自留一些小麥種子,以便來年播種使用。她通過上網查資料、翻閱相關書籍得知小麥種子分包衣種子和不包衣種子兩類。“包衣種子主要是為了防治地下病蟲害病菌侵襲,容易保苗,使小麥抗病。不包衣的種子,節省投入成本,但容易遭病菌、細菌侵染而感病或受地下害蟲直接侵襲,不利于保苗。這使她受到了強農必先強種的啟發,村里人均只有半畝地的糧田,如果糧食產量上不去,村民要受多大的損失。”一想到這里,她立即和村干部一道逐戶發放自制的宣傳資料,舉辦專題講座,動員村民,從投入產出算賬對比,幫助他們提高對小麥種子包衣的認識。同時,從安全角度考慮,聯系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向村民宣講使用包衣種子的技術要求。
說干就干,她了解到該縣的紅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了該縣小麥良種繁育項目,供種0.3萬畝的供種任務。她覺得這是一件大喜事,通過與該公司洽談,將南梁村列為了育種基地村之一,這樣采購市場價3元每斤的原種時,村民就能以1.25元的價格買到。糧食收獲時,公司又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1元的價格回收,這樣按每畝25斤原種的種植量算,每畝土地的投入減少50元以上,收益可提高100元以上。她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換來的是該村1600多口人口袋里的實惠,她毫無怨言。
付出換來安心
新農合工作在南梁村全面鋪開以后,為了讓每位村民都能充分認識到解決“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問題的好政策,劉曉霞每天早出晚歸,在村里的廣播室用話筒向村民做宣傳,配合村里人做登記、填表等工作,到最后嗓子嘶啞,連自己的聲音都聽不出來了,可她從來沒有抱怨、懈怠過。一位年過七旬的王奶奶,兒媳婦常年患有慢性病,家里外債多,生活十分困難,王奶奶含著眼淚對劉曉霞說:“閨女,不是我不想入,而是現在實在拿不出錢來。”聽到王奶奶無奈的話語,劉曉霞說:“您放心吧!錢我給您交了。”寒冬臘月里,劉曉霞一干就是半個月,等到新農合工作結束后,她的腳已經凍得像紅蘿卜似的渾圓透亮,一到晚上,雙腳又癢又痛,苦不堪言,可這位樸實的姑娘依然微笑著,默默地為這份深愛的事業奉獻著。
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通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與村民的朝夕相處,她儼然由當初那個靦腆的村官,變成了村民心中的“親閨女”。回頭看著村兩委干部對她肯定的目光、村民親切樸實的笑容、村里的老年人對她如親孫女般的呵護、孩子們對她如大姐姐般的依賴,她很是欣慰。就是這樣的一種為民情懷,讓她這樣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甘于扎根基層,她祈盼的就是與村民在一起,實實在在為村民服務,這樣才能無悔于青春。(宋榜娟)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