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自行車、手表、縫紉機被稱為百姓生活的“三大件”,當時修表匠也因此風光無限。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修表與我們漸行漸遠。9月16日,記者見到了一位堅持修表35年的修表匠。
堅持修表35載
在鼓樓東大街與體育街十字路口東,有一家老字號修表店,一張桌子上有袖珍起子、榔頭、操作臺……曾祥新拿著顧客送來的一塊手表,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零件拆下來,該清洗的清洗,該檢測的檢測,逐一排查問題。
曾祥新今年56歲,湖北武漢人,21歲的時候學習了修表手藝,在武漢鐘表廠做維修工作。隨著BP機、手機的興起,戴手表的人越來越少,鐘表維修業很快慘淡下來。曾師傅說,后來修表行業越來越蕭條,武漢鐘表廠也倒閉了,1989年他來到臨汾開始創業,沒想到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和我一個年代學習修表的老師傅,早已經轉行了,我一直堅持就是因為喜歡。”曾祥新說,這小小的一塊表,里面有幾百個零件,修表的必要條件就是“專心、耐心、細心、專注”,才能讓一塊已經壞掉的表“起死回生”。
話語間,曾祥新拿出另一位顧客送來的機械表,細心地把表蓋拆下后,將放大鏡戴到右眼,拿捏著細小的修表工具專心檢修起來,幾番拆拆合合,終于將表修好。曾祥新說:既然幫顧客修表,就要修好,可不能拿回去沒幾天又壞了。”
期盼手藝有人傳承
近幾年,手表開始從最初的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戴上了手表,但曾祥新最擔心和最無奈的是,以后還有人學習修表這門手藝嗎?
“我接觸過許多年輕人,能踏踏實實在這個行當里工作的太少了,這門手藝也許以后無人傳承將會失傳。希望有人愿意學習這門老手藝,并發揚光大。”曾祥新說。
文/圖記者 梁麗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