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山西省舉辦的第18屆骨科年會上,市第四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王文革所做的《重度膝關節畸形的關節置換術》和《重度腰椎滑脫癥的手術治療》這兩項大會發言引起了大會關注,他的10篇沉甸甸的、有分量的論文使參會的專家們眼前一亮,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這位長像儒雅的大夫。
一
一看名字就知道,王文革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1966年。在我市醫學界,但凡和醫療沾點邊兒的人都知道王文革赫赫有名的兩臺手術:一臺手術是成功搶救英雄民警尚成書;另一臺就是“僵尸”手術。
1996年,在臨汾這個小城里,發生了一件感人事:英雄民警尚成書為了保衛旅客的安全,勇斗歹徒,身負重傷。在中央電視臺《社會經緯》欄目的鏡頭里,人們在記住英雄民警尚成書名字的同時,也記住了為英雄民警尚成書主刀的那位年輕的醫生,他就是王文革。那一年他年僅30歲,剛從北京積水潭醫院脊柱和關節科進修返回市第四人民醫院,成功開展的斷腕再植術、股動脈瘤切除游離血管移植術、全髖關節置換術、頸椎后路手術等填補了該院的多項空白。
2014年的8月23日,一對雙鬢斑白的老夫婦,用平車推著一位看上去面色蒼白、表情淡漠、大約有30歲的年輕人前來就診,查體后發現患者的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完全僵直,整個人幾乎像木板一樣,只能靜靜地躺在床上,像書上描寫的“僵尸”。這個年輕人患強直性脊柱炎20年了,老夫婦每天給他喂飯、吃藥、翻身、拍背,像照顧嗷嗷待哺的嬰兒一樣從無間斷。20年病痛的折磨使患者性格古怪,無法與人交流,多少次輕生,使老夫婦的精神幾乎崩潰。
為了給兒子治病,他們托朋友、找親戚,四處打聽,輾轉于太原、西安、北京等多家醫院,后來慕名來找王文革。王文革知道,患者手術的難度大、麻醉風險高,如果術中血栓脫落、術后感染、假體松動的風險都可能使患者喪失性命。8月28日,王文革和助手們冒著風險給患者實施了關節置換術,手術成功了,僵硬的關節會動了,癱瘓在床20年的患者手術3天之后就可以下地了。老夫婦緊皺了20年的眉頭舒展了,他們喜極而泣,激動的要跪下向王文革表示感謝。
二
王文革似乎天生對醫療新技術格外癡迷,骨科的大夫們都這樣說:“王主任平日里在醫院做手術,禮拜天和節假日大多都是到外面學習,就像唐僧取真經一樣。”從2001年開始,王文革率先在臨汾市開展了關節鏡技術,以微創的方法對膝關節疾病進行診治,對嚴重的骨關節炎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開展了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此兩項技術填補了我市該領域的空白。到2011年,他承擔的市科技局項目《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手術療效研究》,被專家鑒定為國內先進。2014年,他成功完成全市首例Oxford單髁置換術;今年7月,在山大二院舉辦的《夏末談骨》論壇上,作為全省僅3個被邀的地市級醫院專家之一,王文革做的大會發言《重度腰椎滑脫癥的手術治療》和《脊柱腫瘤的En-bloc手術》,獲得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為我市爭得榮譽。
他今年開創的新技術“腓骨上段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就是在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取經”取回來的,此項技術的開展,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以前動輒花費五六萬元的膝關節置換手術,現在花三四千元就解決問題了。
三
王文革在工作中不但講求手術精準,而且還千方百計減少患者的痛苦。他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進修回來后,成功開展了頸椎前、后路手術,尤其針對嚴重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采用頸椎前后路聯合手術,即在一次麻醉下完成以往需要做的兩次手術,大大減少了患者痛苦,大大降低了花費,同時因脊髓減壓徹底,患者術后四肢麻木的現象很快就能消失。
王鵬、梁旭、楊秋薈……在四院骨科,清一色的男大夫,都是王文革的助手。“華山論劍,無菌是第一劍,無菌對骨科大夫最重要。”這是王文革的口頭禪。消毒、鋪單、縫合、打節……王文革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演示,容不得半點馬虎。
手術間歇,王文革喜歡和他的助手們坐在辦公室研究那一張張手術成功后的X片,就像藝術家打磨自己的雕刻作品,成功的喜悅激勵著他前行。他說:“細節決定成敗,責任決定未來。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只有勇于承擔風險、承擔責任,技術才能得到升華。”(劉晚)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