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張明:科技致富“領頭雁”
臨汾新聞網訊 干事有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和頑強拼搏的闖勁,熟悉韋張明的人都這么說他。從2009年創業到成為恒隆源養殖合作社董事長以來,他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成功,但他從未輕言放棄,在創業的路上艱辛而堅定地走著。
44歲的韋張明先前就職于紫云能源有限公司,2009年離開公司,從事煤炭運輸業,2010年起,煤焦行業進入了低谷,造成運輸業貨源不足,生意不景氣。韋張明當機立斷,賣掉了汽車,有著經濟頭腦的他把目光投向了規模養殖。
當時霍州周邊地區肉雞養殖都以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出欄率低、病疫多發、效益差、人工勞動強度大而處于發展瓶頸,但韋張明深信“民以食為天”,走規模養殖的道路是不會錯。
養雞可是項技術活,況且他又是個“門外漢”,搞不好,錢全打了水漂。一時間,家人與朋友紛紛勸說。
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韋張明成立了恒隆源養殖合作社,他四處考察、學習,尋求合作伙伴,與汾西縣大象宏昌養殖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2012年3月,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通過貸款籌資350余萬元,克服重重困難,將位于白龍鎮白龍村北山溝一占地20余畝的廢棄焦化廠改建成養殖基地,建成半自動化養殖大棚兩個,并引進了5萬只白羽品種雞苗,帶頭辦起了雞場。
打那以后,韋張明吃住在基地,每天忙得團團轉。但事與愿違,由于技術不過關等各方面原因,1萬多只雞苗先后死亡,損失近10萬元。看著一只只小雞死在自己的面前,他心疼極了,飯吃不下,覺睡不好,沒幾天工夫,人瘦了一大圈。
面對困難韋張明沒有放棄,而是重新振作,閱讀大量養殖類書籍,悉心學習科學養雞技術,先后赴外地養殖場取經,并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虛心向省市畜牧專家請教,彌補自己在養雞知識和技術上的欠缺。經過努力,他終于掌握了白羽雞的喂養、防病治病等一整套技術,養殖場慢慢步入正軌。看著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雞,聽著陣陣雞鳴聲,韋張明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飼養過程中,也曾有人建議他給飼料中添加激素,減少養殖廠損失,但他當即制止,聲稱:“寧愿自己受損失,也決不干這昧良心的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底雞場初見收益。2014年初,他又投資500余萬元進行二期建設,高標準建成全自動化的雞舍兩棚,每棚可養殖3.5萬只,10月份成立了肉雞養殖協會。目前,該雞場每年肉雞出欄達72萬只,實現利潤可達300余萬元。合作社成員由當初的9戶發展到如今的60余戶,員工達40余人。
說起養雞,韋張明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方法,這是他在飼養過程中揣摩出來的,“首先讓雞呼吸新鮮空氣;其次是讓雞有足夠的運動;再次是吃天然飼料,這樣養出的雞疾病少、抵抗力高,肉不僅美味有嚼勁,而且營養價值高。”
韋張明告訴筆者:“為了減少雞舍中二氧化碳對雞群的危害,要保持雞舍通風,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會采取勤出糞便,多次短時通風的方法,減少有害氣體。同時全程使用自配粉料,雖然出欄比使用顆粒料晚一兩天的時間,但自配粉料每斤至少能節省一毛錢,而且自配粉料中玉米、豆粕等質量高,大大降低了雞群腹水、低血糖、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發病率。”
從2011年創業至今,韋張明帶領合作社年銷售額超千萬元、帶動近百人就業,他所飼養的肉雞因其肉質好,深受太原、西安、山東等地歡迎,每次一出欄都是銷售一空。恒隆源養殖基地因此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他本人被評為“創業致富帶頭人”、“最美創業者”。
現在,韋張明信心百倍,他準備加大資金投入,進行第三期項目建設,打造一個集養殖、銷售、加工于一體的綠色、環保、無公害基地,帶動周邊更多農戶致富。(拜建霞)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