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擔任農業大鎮洪洞縣曲亭鎮黨委書記期間,她培育了農業調產典型東張村;在淹底鄉任職期間,她進行了中學改造擴建工程,一次性解決了全鄉37個村的學生上學問題;調任工業重點鄉鎮堤村鄉黨委書記以來,她帶領鄉村干部思維轉型、理論轉化、作風轉變,結合人才、資金、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型產業和特色種養業齊頭并進的發展之路……
她叫劉舒華,一名先后在3個鄉鎮任職的基層黨員干部。扎根基層的她始終牢記黨旗下的莊嚴宣誓,本著對黨忠誠、對群眾真情的一腔赤誠,她將青春之花綻放在廣袤的農村。
轉變發展方式首當其沖
堤村鄉煤炭資源豐富,曾經“一煤獨大”雖然成就了短暫的繁榮,但也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隨著“土小企業”被關停,當地出現了人地矛盾突出的不利局面,靠資源單一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轉型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現狀,2013年擔任堤村鄉黨委書記的劉舒華帶領全鄉黨員干部一方面轉變思維,從依賴煤炭、封閉保守、瞻前顧后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并通過開展三訪問、三征求、三提高活動,訪問村中能人,征求工作良策,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小微企業創新,以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為平臺,利用本鄉的人才、資金、環境等優勢,吸引外地企業家投資興業、鼓勵本地企業家回鄉創業,為全鄉經濟發展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有了穩固的發展基礎,劉舒華又將目光投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轉型升級。抓傳統產業促提升,通過與企業家一起分析困境,共同出主意想辦法;抓新興項目增后勁,發展環保節能產業,安定石棉瓦、東緯暖氣片和贛新鉛筆板等公司接連投產,利用廢棄煤渣在關停的洗煤廠址上建起的新型綠色環保型石膏廠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共享發展成果親民為民
“以前燒炭點火滿屋濃煙,現在做飯按個鍵就行,又干凈又省心,鄉里劉書記為咱辦了件好事。”面對天然氣入戶帶來的便捷,堤村鄉師莊村村民師武喜喜不自勝。
師莊村通上天然氣只是劉舒華工作的一小部分,在她的努力下,干河村、李村、下張端村、北石明村、堤村等村的多所幼兒園陸續建成;下張端村、許村防洪壩完成修筑;各村新建了清潔池,配備了保潔員,制定了村規民約……在工作一線,她真抓實干打通致富路,堤村鄉的西部丘陵地帶,中草藥、核桃、雙季槐等經濟作物種植已初具規模,東部平川河谷地帶,登峰養豬場、元亨養雞場等養殖基地不斷涌現;田間地頭,她溫暖百姓心,始終把群眾當成父母親人敬和愛,時刻牽掛著全鄉5萬余名村民的安危冷暖,鼓勵幫助鄉親們信心百倍奔小康。
劉舒華心懷群眾,扎根基層,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干勁服務群眾,使得共建美麗鄉村的氛圍正在堤村鄉悄然形成。
鞏固發展保障以身作則
“黨的形象要靠每一名共產黨員樹立和維護,也許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這是劉舒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她以身作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按制度辦事,不觸底線、不碰紅線;明確責任壓擔子,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全力支持鄉紀委執紀執法;經常教育強素質,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基層黨員干部廉政教育;提前防范亮黃牌,做到紀律約束與日常監督相結合,防微杜漸、警鐘長鳴;觸犯底線嚴問責,一年來查辦違規違紀案件18起,處理10人,形成了全鄉風清氣正、政通人和、共謀發展的良好態勢。
對于堤村鄉的未來,劉舒華充滿信心,只要能與群眾一起攜手,共同努力,立足實際抓落實,凝心聚力促發展,全鄉奔小康的夢想一定能夠盡早實現。
記者 劉靜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