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導讀:“每當客人戴上我為他們量身定制的假發時,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這是我堅持做這一行的動力。”說這話的時候,肖珠輕輕撫摩著剛制作完成的一個假發套,臉上洋溢著自豪和興奮。
今年62歲的肖珠,出身于理發世家,一直從事理發行業。然而,他不甘平庸,不愿意一輩子只作一個理發匠。
于是,他獨辟蹊徑,自學成才,掌握了仿真皮植發制作技術,經過多年的苦心鉆研,終于將假發做成了產業。
1繼承祖業 掌握理發手藝
肖珠是長治市長子縣人。眾所周知,長子縣被稱為“理發之鄉”,當地有源遠流長的理發傳統,許多長子人憑借精湛的理發手藝,在全省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肖珠出生于理發世家,是肖家理發第三代傳承人。“我爺爺在清朝末年時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給人理發。”肖珠說,那時人們還留著大辮子,只剃額頭前的一塊頭發,主要以編辮子、剃須為主,由于爺爺的手藝較好,在當地很有名氣。
肖珠的父親肖仁達也曾挑著擔子四處奔波,但走的地方更廣,安澤、古縣、浮山、洪洞等地都有他的腳步。憑借著精湛的手藝,肖珠的父親被原東風理發店看中,成了一名駐店理發師。
在肖珠的記憶中,父親給客人理發時,他就在邊上 玩耍,耳濡目染,他對理發也產生了興趣。16歲那年,肖珠拜師學習理發。
“拜師學理發也有規矩,雖然父親手藝好,但在我們這行不允許兒子跟著父親學藝。”因此,肖珠便拜宋拴柱(肖珠爺爺的徒弟)為師,師傅對他的管教很嚴。要掌握好理發技術,必須練好基本功。”肖珠解釋,兩只胳膊抬起架平,一練就是半個多小時,要求理發、刮臉時只能手腕動,胳膊不能動,所有功夫全在手腕上,手腕堅決不能抖。
一般來講,學徒必須堅持3個月,但肖珠學習了17天就上崗了。“剛開始,手藝不是太高,理不成樣子,還需要師傅幫忙修理。”
經過三四個月的歷練,肖珠終于掌握了理發的全部要領,從學徒工轉正,正式上手給顧客理發。
2 賣房湊錢 苦學假發制作
肖珠在東風理發店堅持工作了幾年后,又到臨汾紡織廠干了兩年。幾經輾轉后,肖珠自己經營了一家理發店,屬于臨汾最早的私營理發店之一。靠著自學,他還掌握了燙發等技術。
對理發事業執著的肖珠,先后搞了多次培訓班,指導不少人學會了理發和美容。
上世紀90年代,有一次去北京,肖珠發現京城有好多年輕人戴著假發。他心想,假發是否可以在臨汾推廣。一直到2001年,肖珠狠下心來,決定轉型做假發,他先后到西安、北京、山東等地考察取經。
然而,出于技術保護,他所考察的廠家只提供一些樣品,都不愿意公開核心制作技術。無奈之下,好鉆研的肖珠只好自己琢磨,為此他專門拿著材料到山西師范大學化學系找教授進行材料分析,到膠廠請教專家。他還親手將橡皮手套熬化試驗,希望能盡快掌握頭套制作技術。
一次,肖珠到外地一家假發套制作車間取經,只看到一個烤箱和成品,并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肖珠坦言,當時確實有點失望,感覺想做點事竟這么難,但他并沒放棄,返回制作車間,反復查看后終于弄明白了制作程序,但是制作原料依然是個謎。就在他準備離開時,突然發現角落里有一塊邊角料,地上還散落著已經撕毀了的商標,有心的肖珠記下了原料名,終于在當地找到了制作原料。
回來后,經過多次試驗,肖珠終于掌握了制作技術。之后,他又先后到西安電影制片廠和北京電影學院求教,掌握了勾頭發技術。
由于工藝較為復雜,光毛發加工過程中脫鱗、染色就有十多道工序,肖珠在工作室里沒日沒夜反復試驗,經過兩年的摸索,終于掌握了仿真皮植發全部制作技術。
雖然學到了技術,但缺乏資金,肖珠不得不賣了房子,湊錢開發產品,自己決定做的事,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看到肖珠如此執著,家人只好支持他的選擇。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肖珠的事業漸漸有了起色,他制作的假頭套也被越來越多的顧客認可,在行業中有很好的口碑,同時也彌補了我市在該行業的空白。
現在肖珠制作的仿真皮植發頭套不僅針對脫發、禿發和傷殘缺發人士,還為各類需求者私人訂制,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
由于肖珠仿真皮植發頭套制作手藝精湛,他還多次為我市眉戶劇團提供發型造型,《土坑上的女人》《雷雨》《李紅海》等多個劇目的演員的劇照發型都由肖珠設計提供。此外,他還為《我和我的傳奇奶奶》等多部電視劇的主演提供真發產品造型。
回顧自己多年艱辛的創業之路,肖珠說:剛開始只是愛好,現在發現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更堅定了我要將這份事業堅持到底的決心。”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