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今年36歲的宋海龍是臨汾市國家稅務局監察室的一名科員。外表清瘦的他,本該享受年輕人的時尚生活,他卻扎根農村,愛上了扶貧工作。近日,當記者見到宋海龍時,他剛從浮山縣東張鄉南衛村趕回市區。“一周才能回來一次,有時周末都回不來,實在是太忙了。”宋海龍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2015年8月,根據山西省選派農村“第一書記”的工作要求,宋海龍被浮山縣東張鄉黨委任命為南衛村“第一書記”。南衛村距離東張鄉4公里,距浮山縣城18公里,全村目前共有215戶,846人,耕地面積1200余畝,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田或外出打工。隨著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村內留守人員不足二分之一,村集體經濟十分落后。
立志改變村莊面貌
“這個村子實在是太落后了,剛來時真不知道該如何幫助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我是一個愛較勁兒的人,當即立志,一定要給這個村子帶來變化?!彼魏}堈f,他剛到南衛村時,看到的情況讓他感受到了群眾的苦,也促使他立志改變村莊的面貌。
為了盡快改變村子的落后面貌,宋海龍從駐村以來,幾乎每天都住在村里。早上起床后在村里走走、看看,和老百姓打聲招呼。晚上就到村民家里拉家常。半年多下來,宋海龍已走進村民的日常生活,與大家熟悉了。
“見面打聲招呼或到老鄉家里坐坐,你尊重他們,他們也會尊重你,自然也會配合你的工作?!彼魏}埜嬖V記者,他努力適應環境,把南衛村當成自己的家鄉,把這里的村民當成自己的親友,這就是他開展工作的第一步。
真誠贏得群眾信任
宋海龍深知,當“第一書記”,最難的就是取得群眾的信任。
“群眾不管你怎么說,只看你怎么做,想獲得群眾的認可,就要干實事?!彼魏}埵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總是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分內之責,他總要幫上一把。而這個“好管閑事”的做法,則是他開展工作的第二步。
村民陳建國患哮喘病,村民衛銀英患風濕骨病,宋海龍聞訊之后,立即聯系老家翼城的中醫幫忙診治。77歲的張大娘倆年前腰椎骨折已無法醫治,獨自一人開了個小賣部,宋海龍便經常過去買些東西,同時幫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村里有位88歲的孤寡老人,只有一只胳膊,獨自居住在老窯洞內,宋海龍便隔三岔五去看望他,打掃院落、提水劈柴……
就這樣,宋海龍用自己的真誠和行動感動了村民,也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和支持。
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完全熟悉了村子里的實際情況后,宋海龍準備大干一場。
南衛村擁有一定的大棚蔬菜建設基礎,為了繼續發展大棚蔬菜和開展特色種植業,宋海龍積極與當地農業局、水利局等多部門協調溝通,將工作落到實處?!叭ツ晷略龃笈锊说?0畝,獲得扶貧資金5萬元,蔬菜種植逐步向規模化和品種化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靠地種糧的粗放農業面貌,也給村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對于村里目前的情況,宋海龍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小米、紅豆等一些特色種植也漸成規模,這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此外,他還為衛紹千等5位村民種植的12畝桃樹苗申請了補助,村民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了。
“條件差一點不要緊,累點苦點不要緊,身為‘第一書記’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這其中最讓我感到幸福的莫過于老百姓那樸實真摯的笑容,這也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彼魏}堈f,既然做了“第一書記”,就要對得起村民們的期待,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作為“第一書記”的真正覺悟。
記者 楊全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