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人生無處不春風”,這是浮山剪紙代表性人物鄭洪峨為自己的《博藝足跡》(書畫圖片版)所作代序的題目。
一如這個題目,數十年來他在剪紙藝術世界里探索、創作、創新,聲名遠播,獲譽頗多,時至今天雖已是75歲的年紀,依舊創作不止,藝術生命長青。
不久前,記者來到鄭洪峨民間藝術研究工作室拜訪,眼前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精神矍鑠,談及自己的剪紙藝術之路更是娓娓道來。
鄭洪峨正在向來訪者介紹他為“人說山西好風光”而創作的作品。
■今生與剪紙結緣
地處太行山南麓的我市浮山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譽。1943年,鄭洪峨出生在北王鄉史壁村的一個耕讀世家。擅長中醫的祖父、父親聞名鄉里,心靈手巧的母親紡線織布、剪紙繡花都是一把好手。由于從小受母親的影響,他很早就喜歡上了剪紙藝術。
高中畢業后,鄭洪峨報考了山西大學美術系。但在那個特殊年代,筆試合格的他卻因為政審原因無緣大學。此后,校長毛國棟讓鄭洪峨留校任初中美術教師,給了他就業再深造的機會,也給了他教學相長的平臺。
《美麗山西》(剪紙)
1964年,浮山縣二輕局開發槐埝鄉硯凹掌硯石,成立了硯臺社,又是毛國棟校長推薦鄭洪峨成為一名硯臺刻花工人。為了提高硯臺知名度,鄭洪峨曾帶著刻有剪紙圖案的硯臺赴京拜訪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老先生預言,今人多寫硬筆,鮮用毛筆,硯臺石質不錯,但恐市場難以銷售,同時還講述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之后,老一輩藝術家力群等創作新剪紙的故事,鼓勵鄭洪峨用手中的工具制作一些剪紙作品來,前景廣闊。一語點醒夢中人,鄭洪峨從此便把剪紙作為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年,他的處女作《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被《山西群眾文藝》封面采用,這對一個21歲的小伙子來說,無疑是很大的鼓勵。
1970年,山西群眾藝術館的趙俊杰先生下放到浮山文化館工作后,把繁榮浮山文化的重點放在了民間藝術上,也由此把鄭洪峨引上了剪紙創作之路。1975年,鄭洪峨創作的《五業興旺》由山西出版社出版年畫。時隔一年,他又創作了成名作品《農事圖》,該作品參加了全國年畫展覽,原作被故宮博物院收藏,《中國建設》用五國文字印刷發行世界各國。而這也成了鄭洪峨藝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后,他開始展現出令人艷羨的藝術天賦,走上了真正意義的藝 術創作之路。1978年,他的作品《農業機械化》參加了首都景山公園剪紙展覽。1979年,他的《中國古代科學家》掛箋參加了全國科普美展,并獲得二等獎。同年,鄭洪峨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
■傳承是一種責任
1984年,組織任命鄭洪峨為浮山縣文化局副局長,1987年任局長。身份的轉變意味著責任的轉變,他把浮山文化的重點放在了民間剪紙、民間鼓樂和民間小戲上。通過普查摸底,浮山發現了一批民間藝人,挖掘出流傳在民間的藝術瑰寶。期間,鄭洪峨促成了“浮山縣民間剪紙展覽”在省城太原的舉辦。此外,他還帶領10名剪紙藝人赴省城參加剪紙大匯剪,斬獲多個獎項。作為民間藝術瑰寶,“浮山剪紙”的名氣越來越大。也是在這一時期,浮山縣被省文化廳授予“剪紙藝術之鄉”稱號,1993年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賈存仁與弟子規》(剪紙)
鄭洪峨經常說這樣一句話:生命的延續在于兒孫,藝術的延續在于青年,要引導青年深入進來,再擴展出去。基于這種思想,他不斷地組織各種青年培訓班,到各個學校去給學生授技傳藝,在浮山縣掀起了學習剪紙藝術的熱潮。由他繪圖、采新峰書寫的《弟子規》正楷描摹版目前已成為全縣中小學生讀國學經典、練硬筆書法的“教材”。
退休以后,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鄭洪峨自籌資金興建了“東方藝術博覽館”,同時建立了“鄭洪峨民間藝術研究工作室”,實現了集展示、培訓、創作、銷售于一體的藝術平臺。期間,他完成了對浮山老藝人的建檔立傳;編著了《浮山民俗與剪紙》一書,創作了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大型剪紙《晉善晉美》《老子八十一化圖》《賈存仁與弟子規》等。同時,培訓剪紙學員、舉辦專題藝術展覽和對外交流活動,廣泛開展剪紙進校園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走上了以藝養館之路。
步入東方藝術博覽館,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令人陶醉。這個民間藝術活動中心,為園林建筑風格,包括藝術展示中心、藝術培訓中心和藝術制作中心。其中展示中心設有民間藝林廳、藝海拾珍廳、淵潔童話廳、鄉梓藝存廳和鄭洪峨民間藝術研究工作室。這里不僅是民間藝術瑰寶的薈萃之地,也是浮山文化對外展示的窗口。至今在鄭洪峨的新浪微博里,仍時常更新著來自國內各地的訪問者在博覽館里參觀、學習的動態。
東方藝術博覽館傾注了鄭洪峨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畢生心血,這里曾于2008年成功舉辦了“迎奧運全國剪紙大獎賽活動”,2009年榮獲“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浮山剪紙博物館”,2014年被省總工會命名為“鄭洪峨傳統工藝(手藝)大師工作室”。鄭洪峨本人也因此獲得了“中國當代書畫家藝術家”“最具影響力的剪紙藝術家”“山西省十大文化創新人物”等稱號和榮譽。2012年1月,鄭洪峨入選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批代表性傳承人。
■藝術生命在于創新
藝術源于時代,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是為謳歌時代、謳歌生活服務的。數十年的閱歷使鄭洪峨深深地感到,是生活給予了他藝術的素材,是時代給予了他創作的靈感。翻閱《鄭洪峨剪紙作品集》,從《農事圖》到名人肖像,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或是擷取某個生活片段,或是描摹某個歷史瞬間,無不充盈著時代氣息。
《弟子規》(剪紙)
鄭洪峨與他的剪紙之所以被業界稱道,還在于他對傳統技法的創新發展。浮山縣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浮山剪紙屬于北方染色剪紙中的單色剪紙,具有粗獷、裝飾性強、富有故事情節等特色。在當地傳統的剪紙技法中,人們通常都是使用剪刀,而鄭洪峨卻在這個基礎上,受古璽特別是篆璽的影響,加入了刀刻,融入了木刻的形式,使剪紙技法更具有細膩性、靈活性和多面性。他的剪紙藝術,既不像南方剪紙那樣細柔,也不像北方剪紙那樣粗獷,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粗中見細、巧中藏拙、媚而不俗、雅俗共存的獨特藝術風格,并形成了獨特的理論根據,使剪紙藝術由“下里巴人”走向了“陽春白雪”。2011年,鄭洪峨設計剪刻的《老子八十一化圖》,長達12米,畫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講述了老子得道成仙的全過程,受到國內外友人的喜愛,也成為他的得意之作。
鄭洪峨的剪紙形式多樣,以單色、染色、套色三種并存發展,且有五大特色,即線條連接、夸張變形、內容豐富、折疊對稱、黑白灰三種色調對比。剪紙內容包括人物、花鳥、草蟲、山水、樓閣,主要以人物為主。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仕女圖、農事圖、八仙過海圖、神話人物、十二生肖、古代科學家、花瓶等多種系列,產品暢銷12個國家和地區。
時代在發展,剪紙也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許多人并不知道,鄭洪峨是“童話大王”鄭淵潔的親叔叔。前些年,受侄子的啟發,他拓展剪紙發展空間,專研人物肖像剪紙。時至今日,已制作了包括愛因斯坦、喬布斯等150多位國內外現當代名人的剪紙肖像。他還在徒弟的幫助下開通了“鄭洪峨剪紙人物肖像”的淘寶店,為網友訂制個性肖像剪紙,深受喜愛者追捧。仔細觀賞這些形神兼具、畫面靈動、技法細膩的作品,讓人不禁大呼“像!像!真像!”鄭洪峨就是這樣一個為藝術上下求索而又孜孜不倦的人。8月24日,他的三幅作品——《美麗山西》,以及攜長孫盼盼創作的大型剪紙《賈存仁與弟子規》和《弟子規》入展山西省第三屆文博會,一時引來觀眾圍觀點贊。
記者 孫宗林 文/圖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