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業業,一絲不茍。
臨汾新聞網訊 多少次,他身先士卒,面對噴涌而出的燃氣挺身而出,在最短的時間內封堵漏點;多少次,他堅持值守,在崗位上度過了每一個春節假日;多少次,他不眠不休,在一個又一個搶修現場迎來黎明的第一束曙光……
臨汾燃氣公司搶修班班長李建亮年齡不大,卻是燃氣戰線上的一名老兵。他在燃氣搶險一線奮戰超過10年、參與的燃氣搶修累計超過2000次、直面危險的次數不計其數。
僅僅去年一年,李建亮就帶領搶修班的同事們高效完成搶修303處、新用戶送氣306處、管網改造186處,不僅實現搶修合格率、送氣及時率雙雙達到100%,還圓滿實現了各項作業“零失誤、零事故”。
盡職履責 保障供氣
在市區,地表以下的近800公里燃氣管線縱橫交錯,向數十萬市民提供了清潔高效的天然氣能源。然而,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鑄鐵管道由于超期服役、腐蝕嚴重,造成了漏氣頻發、隱患嚴重的后果。
“我們的職責就是搶險搶修,保障供氣?!崩罱琳f,每一處漏氣都事關成千上萬個家庭的正常用氣,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處置、高效搶修,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管線恢復供氣。
燃氣輸配有一個明顯特征,那就是每天都有早、中、晚三個高峰用氣時段,所以,臨汾燃氣公司要求把搶修作業盡可能地放在深夜用氣低谷時段進行,盡量不影響群眾的正常用氣。如此一來,李建亮和他的同事們就過上“黑白顛倒”的生活,在一個個萬籟寂靜的深夜封堵漏點、改造設備、修復管道。
去年冬天,位于市區迎春街的中壓管道發生漏氣,沿線涉及數萬群眾。路面開挖、找到漏點時已是凌晨3點,距用氣早高峰只有短短幾個小時。
燃氣管道上方橫穿過一條熱力管線,作業條件極其嚴苛。只能采取加裝“哈夫節”的方式,但搶修人員必須采取頭沖下、肩膀著力的倒臥姿勢,十分難受。李建亮身先士卒,戴好防毒面具就跳下作業坑。
由于姿勢難受,人很難堅持較長時間。李建亮連續下坑3次,才完成管線修復。零下十幾度的環境中,他的前胸后背竟被汗水濕透。
在備受關注的重點工程“煤改氣”中,最后的送氣作業時要進行管線置換,這項關鍵工作由燃氣搶修員們承擔。在劉村鎮5個村的送氣環節,面對人手不足、任務繁重的局面,李建亮帶著搶修班白天忙置換、晚上忙搶修,連續一周每天工作超過20個小時,餓了,就胡亂湊合一口;困了,就在搶修車里瞇一下……憑借“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搶修班一舉完成了他們的工作任務,保障了村民的燃氣取暖。
鐵面無私 守護安全
燃氣搶險,危機四伏,一個火星就可能釀成大禍。為此,李建亮每次都提前到場查看安全防護、堅守全程保證安全操作,讓安全貫穿到搶修作業的每一個環節。
李建亮說:“寧可千日不松無事,不可一時不防釀禍。針對現場作業過程,我對全班要求非常嚴格?!?/p>
每次搶修搶險,李建亮要求所有作業人員必須學習作業方案,明確各自職責和任務,嚴格按照作業所涉及的各項安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進入現場的人員必須穿防靜電工作服,設立警戒區,使用警戒繩、警戒標識等,備足消防滅火設施;由專人負責掛U型壓力計,觀測變化,確保符合安全操作條件;作業坑內要設置相應安全通道;采用“哈夫節”連接預留頭時,必須采取措施進行加固;采用阻氣球、阻氣墻封堵氣源時,要保障封堵有效并進行檢測;中壓管線置換壓力必須小于5KPa等。
去年秋天,在一次管線置換工作中,管道內殘余的燃氣還在溢出,一名搶修員沒戴防毒面具就準備下作業坑,李建亮一把給拽了回來。
“你著急啥?面罩呢?”“差不多了,沒事兒。”“你用啥保證‘沒事兒’?前幾天學的那個案例,忘啦?”
平時,李建亮對并肩戰斗的同事特別好,但那一次,批評地特別厲害。
在日常工作中,李建亮還采取各種形式的安全檢查,不斷消除搶修作業中的不安全因素,保障了各個作業現場的安全。
強化培訓 增強意識
搶修班的生產早會,如今成為不折不扣的安全會。李建亮布置搶修任務的同時,都會指出可能影響安全的因素,并提出預防措施和要求。
李建亮說:“搶修作業,每個現場的地理位置和現場情況不一樣,這就給我們的搶修作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組要做好現場安全預防工作,必須首先在思想上真正的重視起來,杜絕違章作業,其次要求全員必須正確規范穿戴好勞保用品,根據方案要求,加大自查力度,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p>
李建亮對公司下達的各類安全文件、管理制度的貫徹極其到位,并提出每周開展事故案例會,學習吸取同類作業事故的經驗和教訓。他持之以恒地宣傳生產安全的重要性,認真組織班組人員學習、分析、總結生產中出現的事故教訓,并根據本班實際情況,查找問題,制定相應的安全整改措施。
在他的帶領下,如今的搶修班成為燃氣系統中一支能打硬仗、安全可靠的“鐵軍”,也是守護市民安全用氣、保障管網正常運行的重要閘口。
記者 柴云祥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