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正在查看設備運行狀態。
臨汾新聞網訊 燃氣,是許多家庭的生活要素之一。灶臺上那一捧小小的藍焰,要經過一次又一次壓力調節、通過數十公里管線的輸送、伴隨著上百名燃氣人忙碌的身影,才走進千家萬戶的灶臺。
在臨汾市區780余公里的燃氣輸配管網中,承擔搶修、調壓、巡線、改造等重要任務的是臨汾燃氣公司管線所——這個時刻直面危險、堅守供氣一線的團隊。責任之大、崗位之重,考驗著所長張偉的能力與智慧。
張偉說:“管線所無小事,每一次搶修、每一次改造都牽扯到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用氣。在這個崗位上,我必須踏實、必須干好。”
他是一個顧大局的人,多次為了工作透支身體、為了事業虧欠家庭;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制定出“五步工作法”“量化考核制度”等諸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在張偉的帶領下,去年全年,管線所交出了一份很硬氣的成績單:他們搶修321次,全部“零事故”;他們累計巡檢管線5萬余公里,漏氣自報率穩定在98%以上;他們檢修調壓器309臺次,切實保障了廣大用戶的平穩用氣。
帶好一個團隊
“公司管網老化嚴重,設備種類型號眾多、帶氣作業、受限作業頻繁。所以,安全必須放首位。”張偉說。
他心里明白,安全責任制決不能搞形式。于是,張偉在“保安全”方面下了大工夫。他將每個崗位應該干什么、干到什么標準全部以書面形式明確下來;把安全責任“橫到邊、豎到底”,明明白白地分解到每一個崗位;要求全所職工認真對照落實,避免有責無人擔、擔責不到位現象。
他還把每一項工作進行了細化。在帶氣作業方面,他制定了安全作業條件簽字確認制度,要求“誰確認、誰簽字”,確保作業符合安全條件;在調壓設備運行檢修方面,他推行“包機人”制度,由包機人對所包設備的運行質量、檢修質量負責;在漏氣隱患治理方面,他采取提升巡檢質量的多項措施,為漏氣隱患治理節省寶貴時間。
管線所是公司職工最多、任務最多、涉及最廣的基層部門,團隊建設怎么搞?張偉嘴上不說,心里有譜。他認為最有效的管理是執行力建設,于是,他以此為切入點,狠抓團隊執行力,通過明確工作目標和崗位職責、以身作則發揮帶頭作用、以結果為導向狠抓制度落實、系統培訓提升員工能力、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等措施,把管線所打造成一支能力強、作風硬的好隊伍,實現了搶修、巡檢、調壓、改造、置換等各項生產任務的圓滿完成。
干好一份事業
去年4月16日,臨汾市解放路燃氣管道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這項工程位于全市最中心的地理區位,涉及廣、影響大,當地主管部門劃下“紅線”:6月30日前必須完工。
管線所承擔該路段原有管道監護和新舊管線碰接的重任。這兩項工作都很棘手,任何一個細節出現紕漏,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張偉制訂了詳實的監護方案和應急方案,帶著巡檢班24小時不間斷巡視,利用GPS巡檢管理系統實時傳輸軌跡和現場圖片,在氣源控制閥門設立了值守人員輪崗。
在新舊管線切接作業時,為了不影響群眾用氣,公司采取“完工一段、通氣一段”的方式,把所有作業安排在深夜用氣低谷時段。張偉扎在一線,定人員、訂方案、帶頭上,統籌協調70余名各個工種的作業人員,僅用6個夜晚就完成了百余個作業點的帶氣作業。
有人開起了善意的玩笑:“啥活兒都能拿得下,張偉的能耐是越來越大啦。”張偉笑答:“咱把職業當成事業干,哪兒有困難,咱偏要去試試。”
正是懷揣一份事業心,張偉帶著管線所一班人愈戰愈勇,順利完成解放路燃氣改造工程、“煤改氣”掃尾攻堅、煤氣管線置換等一系列重點工作的各項任務。
發揚一種精神
“在我看來,‘工匠精神’是必須踐行、發揚的精神。”張偉說:“我是工人出身,最早干過推焦車司機、抽水工,后來是班組長、副所長再到所長。但不管在哪個崗位,我始終認為要堅持提高技術、鉆研技術。”
去年,為了更好地保障供氣,公司將門站交由管線所進行管理。剛剛接收門站,張偉就面臨一個設備技術難題:屯里門站兩路設備的一級調壓器閥口墊經常性損壞,不僅維修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嚴重影響穩定供氣。
張偉拿出鉆研的盡頭,帶著技術員反復探索原因,通過設備冷備用和熱備用測試,成功摸索出一套操作規程,可將閥口墊的使用周期由兩個月提高到五個月,大幅降低了設備的運行成本。
此外,張偉在面對調壓器壓力大幅波動的問題時,帶領調壓人員刻苦鉆研指揮器工作原理,拆解裝配、反復揣摩,經過50多次試驗尋找到解決方案,穩定了管網壓力,保障了供氣運行。
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張偉趟出了新路,帶好了隊伍,為市區的燃氣管網筑起一道結結實實的“安全墻”。
記者 柴云祥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