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城鎮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進城務工,未來農業“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這是人們關心牽掛的事情,也是許多有識之士探討的問題。“做農民喜愛的‘泥腿子’!”翼城縣政協常委、山西新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學峰用多年的實踐,給出了他的答案。
高產高效 償還種地農民的夙愿
作為一名農技人員,不僅要當農技的推廣者、科技的示范者,也必須是科研實踐者。如何讓農作物高產,讓農民增收,這是李學峰從事農業研究工作28年來的孜孜追求。
打從事農業工作第一天起,李學峰就對此情有獨鐘。原來的單位在翼城縣城,為了工作方便,他干脆把山西新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搬到農村,出門就是田野,邁步就是土地,抬頭就是農民,埋頭就是農業。20多年來,李學峰帶領公司科研人員把雙腳深深地扎在土地里,從選系到審定、從自交到雜交,一個個科技難關成功被攻克。經過不懈努力,自主選育出節水型小麥新品系6個,兩個小麥新品種2018年通過山西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翔麥23號成為2019年山西南部水地主推品種。
翼城縣中衛鄉南絳村62歲的村民元成明種了20畝小麥,用的全是肥沃旱地新品種“臨旱6號”。他說:“以前靠天吃飯,一畝地能產150余公斤就不錯了。今年天旱得厲害,我種的小麥畝產反而達到250余公斤。”接過元成明的話茬,54歲的種糧大戶王路紅說:“今年畝產350公斤的也不少!我種的70多畝小麥地,其中就有60多畝種的是‘臨旱6號’。”
上官繼偉是里砦鎮老官莊村的種糧大戶,他承包的1000畝土地,其中600畝種植的就是李學峰和他的團隊選育的節水抗旱型小麥新品種翔麥23號。“畝均增收50余公斤還是保守數字!”上官繼偉高興地告訴筆者。
李學峰和他的新翔豐團隊多年來鍥而不舍引進、推廣糧食作物玉米、小麥新品種,通過更新換代,成為當地及周邊農業的主導品種,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500萬畝,成為現代農作物實現高產高效的基礎,按直接增加產量每畝50公斤計算,增加經濟效益達到15億元以上。該公司生產基地年組織觀摩人數千余人次,通過新品種和新技術宣傳、示范、觀摩、應用,全縣小麥生產面積常年有30余萬畝,玉米有效播種面積從原來十幾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0余萬畝。既保證了糧食安全,也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生產托管 讓農民從土地上得到解放
在翼城縣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議政發言大會中,李學峰首次提出“推動我縣土地托管的建議”,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2018年,翼城縣又積極爭取到國家農業生產托管試點項目3萬畝。
李學峰積極實踐,逐步探索形成“三級體系強組織、四化建設強服務、五個降減重落實”的農業生產托管“翼城模式”,他們牽頭成立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化聯合體,整合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農業生產“耕種防收”全程托管試點項目。這其中,病蟲草害防治屬于農民不想干、不愿意干、干不好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托管服務組織而言,也是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工作,李學峰周密部署,認真研究,專門成立托管技術領導組,與國內藥物防治技術領先的拜耳公司深度合作,從藥物選擇到方案制訂,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確保了防治效果,受到托管農戶的一致好評。托管環節節本增效每畝達到300余元,每畝實現經濟效益達到1000余元,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目標也完全實現,不僅有力助推了現代農業發展,還通過托管項目實施,帶動了其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嘗試農業生產托管。
60多歲的崔新紅是中衛鄉東浮圖村的種地老戶。往年,每到小麥收割的季節,20多畝待割麥子都讓老人愁得不行。讓在外打工的兒子回來,誤時費工不說,兒子辛辛苦苦賺的那點錢,全跑到路上,根本不劃算。現在好了,村里成立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站,“耕種防”收全部托管, “今年,別說兒子不用回來,我都啥也不用干,只管坐在地頭糶糧點票子!”老崔笑瞇瞇地說。
南唐鄉南丁村駢根雨是一位腿腳不方便的殘疾人,以往收割莊稼,經常依靠左鄰右舍的好心人幫忙。“龍口奪食的季節,人家總得先忙完自個的,再幫你不是?”談到以往,駢根雨滿臉的無奈。“現在好了,土地生產一托管,我再也不用求人了。”
史寶軍是中衛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負責人,托管著中衛鄉東浮圖村、人望村、北廟村三個村2300畝土地的農業生產。“集中連片,‘耕種防收’,幾十臺大型農業機械,根本不用出門找活,坐在家里每天就有干不完的活!”史寶軍喜滋滋地說。
李學峰和他的團隊探索建立了“農業生產托管縣鄉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2018年在全縣組織實施托管面積30000畝,基本實現“耕種防收”四個環節全程托管,形成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比較成熟且適合當地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發展之路。三級服務體系承擔全縣托管土地,服務到田間地頭,將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繁重體力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真正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的難題。
科技培訓 造就高素質農民隊伍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這是近年來國家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方向。
2015年,李學峰主動與縣電視臺聯合推出農業專題欄目《田園風》,連續四年參與專家講座和田間課堂培訓,共播放農業專題節目100余期,其中他本人親自主講的就達30余期。李學峰對“實踐出真知”有著切身的體會。夏天高溫酷暑,他帶領員工和農民在麥田去雜去劣,不知曬脫了多少層皮;數九寒天,又奮斗在農村幫助農戶挑穗選種,不知磨破了多少雙手套。作為農技人員、公司經理,他沒有端坐在辦公室里,而是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成為農民兄弟最容易找到的種子專家。風里來、雨里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常是刮風下雨時別人往屋里跑,他們卻需要往外面跑,因為那里還有他們精心指導培育的幼苗需要呵護,實驗的苗情數據還需要定時記載。農忙季節,李學峰一天要接聽30多個農民咨詢電話。熟知的群眾都說,他是一個農技推廣的“大喇叭”,行走沃野的“種業家”。
近年來,隨著微信的普及,李學峰建起不同類型的微信群十幾個,使微信和公眾號成了農民貼心的“田保姆”,百姓耕種的“主心骨”。通過圖片、視頻等比較直觀的方式予以在線指點,有效指導農民了解國家農業政策、糧食種植趨勢,配套栽培技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更多的農民朋友不僅熟練掌握了傳統農業生產的節候要領、增產秘訣,還開闊思路,籌謀轉型,逐步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宏偉目標。
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劉耀山坦言,在李學峰這兒連續培訓十多天,可以說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收獲。有效破解了合作社部分梨樹果實品質口感不佳的瓶頸。通過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技術和增磷補鉀技術的綜合應用,今年梨果品質明顯好轉。
創新調產 幫農民插上致富的翅膀
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李學峰立足縣域實際,聯合8家合作社在全縣成立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主營推廣“翼城蘋果”“隆化小米”兩大地理標志產品,構建“果+灌+草”“畜+沼+果”的生態果園模式。在提升蘋果品質上,嚴格按照國家良好農業認證標準,從增施有機肥、果園種草、果實套袋、無公害農藥使用、節水灌溉等方面入手,不斷建立健全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截至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23萬畝,其中蘋果面積達19萬畝,全縣農民人均果業收入達2800元, 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
近幾年,李學峰組織所有社員抱團參加中國特色農產品交易會,翼城縣特色產品在山西展區大放光彩:以“合作”為單元,以聯合社為統領,以捆綁的方式帶領村民搞生產;為了讓合作社的成員多種優質產品、種好優質產品,通過舉辦經常性的技術培訓班,將各種技術和生產標準傳授。《人民代表報》這樣肯定他們的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發展寫實,更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報告。”如今,翼城縣農民的錢包鼓了、腰桿挺了、生活的幸福指數更高了。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對于一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技人員來說,人民的需求,就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要務,田間地頭是最接近泥土芬芳的地方,服務群眾零距離,從事服務接地氣。李學峰說:“我愿意一輩子扎根農村,做一個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能夠為農民解決生活和生產實際困難的人,做農民喜愛的‘泥腿子’。為當地農業發展盡最大努力,影響并帶動一批年輕有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投入到鄉村振興中來,為描繪鄉村振興美麗圖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郭向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