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扎根鄉村33年;她是一名極不普通的鄉村醫生,33年如一日,扶困濟貧,播撒愛心。她扎根山區,用一支小小的銀針,用傳統的中醫針灸醫術,不僅為無數患者解除病苦,更為山區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山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改變了偏僻山區衛生狀況落后的面貌,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就是堯都區大陽鎮西河堤村衛生所所長焦和平。
經歷苦難 立志學醫
選擇學醫,繼而走上從醫的道路,源于焦和平的父親,以及那段難以忘懷和痛心酸楚的過去。
焦和平的父親是一個氣管炎患者,在那個生活物資極度匱乏,連窩窩頭都填不飽肚子的年代,更別提有錢進醫院看病。因為沒錢治病,父親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最終撒手人寰。
“只有學醫,才能救治像我父親那樣看不起病的鄉親”,帶著對父親的懷念,15歲的焦和平懷著致力改變鄉村求醫難的窘境,毅然踏上了學醫的道路。
當時正是赤腳醫生時興的時候,她第一批參加了當時臨汾縣成立的赤腳醫生學習班。17歲的焦和平系統的學習了內科、外科、針灸技術和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為了能掌握到更精更多的醫療技術,她埋頭苦學,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一門心思地學習。為了能扎準穴位,她悄悄在自己身上試針,全身能扎的穴位,不知扎了多少遍,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母親發現后,心疼的直掉眼淚。工夫不負有心人,在師傅的指導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她終于成為了一名能獨立行醫的鄉村女醫生。憑著一手精湛的針灸技術,她在鄰近鄉村小有名氣,為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治好不少疑難病癥。
那年她23歲,為了能掌握更系統的醫學知識,她來到原臨汾地區衛校深造。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又掌握了內科配合針灸醫療技術。城里的多家醫院都向她發出邀請,但是她都一一拒絕。懷著對父老鄉親們牽掛,懷著要改變貧困山區的就醫環境,她又重新回到雖然貧窮但是卻令她魂牽夢繞的鄉村。
從此,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寒冬三九,只要鄉親們有需要她的時候,她都送藥到家。田埂地頭,荒山野鄰,都有她忙碌奔波、疾步而行的身影……她為了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了群眾的健康幸福,在鄉村醫生崗位上埋頭苦干,一干就是33年。
妙手仁心 備受贊譽
33年來,焦和平以平民化的收費,親人般的對待,深得群眾的贊譽,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是她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嘔心瀝血為群眾服務的忘我精神。
在這個小小的山村里,掛有“堯都區大陽鎮西河堤村衛生所”牌子的大院里,門庭若市,人來人往。這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宅院,但是四周墻壁上掛著琳瑯滿目的錦旗和牌匾。
“現代華佗”、“中華神針”“醫高厚德、神醫神針”等字樣的牌匾讓人目不暇接。焦和平說:“我并不在乎錦旗的多少,我所在乎的是,每 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患者康復后露出燦爛的笑容”。
30多年來,焦和平就這樣心系患者,治病救人。她對前來就醫扎針的人,從來不問出身和職務,對每一個前來就醫的人都一視同仁,所有的患者都必須按順序排號就診。對于國家規定的急診費,注射費,監護費等費用,她從來沒有收取過,對于那些比較困難的家庭,她總是先看病,再收費,還經常墊付自己的錢為困難戶買藥。治愈的病人數不勝數,但是她面對榮譽沒有驕傲,而更加認真和耐心的為每一個患者診治。
扎根鄉村 無怨無悔
在鄉親們的眼里,焦和平永遠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鄉親們很少管她叫大夫,總叫她“平子”、“平姐”,更融入了一份特殊的親情,與她的心貼得很近。
“這女子可是好著呢”村里人談及焦和平大夫,都感慨地說道。為了履行當初的諾言“不能讓父親的悲劇在父老鄉親的身上重演”,她都是平價收費,對于家庭貧困的鄉親,她都會免費為鄉親們治病抓藥。隨著焦和平的名聲越來越大,每天前來治病的患者都絡繹不絕,為了不給焦和平增添更多的麻煩,鄉親們都選擇在晚上到她家瞧病、扎針和抓藥。
“只要鄉親們的病能治好,擺脫病痛的折磨,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村里苦是苦點,但是看到一張張很熱情的笑臉,苦和累早就拋在腦后了,鄉親們的健康是我最大的追求。”焦和平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記者 范韶華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