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電影《咱們的退伍兵》中,汽車兵方二虎復員回到家鄉,在外地學習煉焦技術后,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道路的情景嗎?其主題音樂就是襄汾民歌《夢夢夢》的樂曲;當您的耳邊響那熟悉的“一片癡情四面墻”電視連續劇《莊稼漢》的主題曲時,您并不知道這曲音樂就是由襄汾民歌《夢夢夢》改編而來的還有那一曲曲曲膾炙人口襄汾民歌《賣菜》、《繡荷包》、《走絳州》等已經被牛寶林、陜軍、周麗萍(女歌唱家譚晶之母)等歌唱家傳唱,唱響了中央電視臺,唱到了臺灣。這些優秀的襄汾民歌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與其背后辛苦普查、搜集、整理的英雄是分不開的,他就是先后搶救保護、發掘搜集和整理創新了近200首襄汾民歌的原生態民歌搜集人—— —梁鐵鎖。
為民歌執著追求
前不久的一個雙休日,記者來到了梁鐵鎖的家中。一進門,就看見他正在埋頭整理民歌,一首首首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頓時撲面而來,讓人久久久不能懷……梁鐵鎖從小就非常熱愛音樂藝術,1968年高中畢業后,他就參加了縣里的文藝宣傳隊,一年后又被調入襄汾縣蒲劇團。愛好廣泛,全面發展的他,還掌握了二胡、笛子、三弦、小號、板鼓等多種樂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也正是從小對音樂的迷戀與執著,為他今后的民歌收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979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調到縣文化館,而當時襄汾的文化藝術正處于沉寂待發之時,他卻積極投身于民間藝術的 收集整理工作中。當他組織的全省第一家調演活動—— —“襄汾民間吹奏樂調演”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時,省音樂舞蹈研究所專家領導陳家濱等都聞訊趕來,親臨現場觀看、指導。同時對梁鐵鎖說,根據國家“八五”期間藝術科研重點項目安排,要進行民歌的收集整理。也正是這句話,梁鐵鎖默默地踏上了對襄汾民歌的調查、搜集、整理的漫長歷程。
從1980年開始,梁鐵鎖憑著對民間音樂的執著追求、對民歌的無比熱愛,背起一個笨重的收錄機,深入田間、地頭,去調查、采錄各地方最原始的傳唱民歌。有一次,當他聽說在汾東東山有一個老藝人會唱民歌,便不顧路途遙遠親自登門拜訪去采錄,老人被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不顧病重的身體,硬為他哼唱了幾首民歌,而且唱的有滋有味。之后沒過多久,老人就病逝了。這使梁鐵鎖感到民歌急需搶救,否則一些寶貴的民歌就會失傳。了解到西賈鄉西村有一個叫柴志道的民間歌手,他就背著錄音機出發,誰知,到西村后又湊巧柴老不在。“屋漏偏逢連夜雨”,天公又不作美下起雨來,無奈,,只能借宿在學校,在學生上課的桌子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見到柴志道時,發現他不僅有文化,愛好音樂,還會唱,會會識記譜。梁鐵鎖頓時來了精神,說什么也要把柴志道請回來,為他提供了不少的秧歌、情歌、山歌、小調,還收集了不少的經典民歌,被歌唱家唱紅的《夢夢夢》,就柴志道提供的。
為了能發現更多的民間歌手,梁鐵鎖不斷深入農村調查摸底,他的足跡已經踏遍了縣內大部分鄉鎮的各個角落,發現了一批會唱民歌的骨干,景毛鄉的白九成、古城鎮的郭隨喜、趙康鎮的劉鐵瑛………這些都成了為他提供和搜集民歌的骨干。至今,梁鐵鎖已經普查、搜集、整理,收集到民歌300多首,全襄汾縣共發現有民間歌手200余人,骨干達30多個。
1985年9月,山西省文化廳、省音協在陽泉召開民歌集成表彰會,作為臨汾的先進,梁鐵鎖、柴志道、殷國富等三人受到省文化廳表彰,并獲得了國家“八五“期間文化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榮譽證書、獎金和磁帶,梁鐵鎖還作為典型發了言。
省音樂部門領導高度評價襄汾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稱贊他們“民歌搜集整理工作范圍大,品種全,質量高,成績突出,襄汾民歌既多又好”。
為“非遺”嘔心瀝血
能夠受到省文化廳領導的表彰和肯定,就像是給梁鐵鎖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他不斷下鄉搜集民歌,勤與老藝人交往,用自己“最值錢”的通訊設備—— —手機錄音,走到哪里就錄到哪里,幾乎跑遍了全縣有民歌的村莊,回家后就認真地整理。《四句子秧歌》就是梁鐵鎖在新城鎮沙女溝村民歌普查中挖掘的最古老的的民歌“我與沙女溝村有著不解之緣,早在1960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在這里下鄉勞動鍛煉,并且結識了一些藝人。那個時候,我就已經領略到了《四句子秧歌》,不過后來停演了,一直到了1979年文化館搶救民間藝術,才恢復演出。”梁鐵鎖介紹說,他曾多次向該村民間老藝人胡奇才、胡善奎學習,調查《四句子秧歌》的歷史傳承和演出特點。為了能更好地研究民歌,梁鐵鎖自修音樂、文學等大學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發現《四句子秧歌》不但能唱生活、生產、愛情等方面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演唱人物眾多、情節復雜的傳統大戲,伴奏不用弦樂,而是改用用鼓打擊樂伴奏。這個發現為后來的“非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09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在襄汾試點,梁鐵鎖向省里來的有關專家領導提出《花腔鼓》和《四句子秧歌》申遺的請求。一開始領導認為《花腔鼓》是跟風當前儺舞研究熱,是在趕時髦。當他們在趙雄村看到老藝人的表演,及有名有姓的傳承人和近百年的手稿,他們服了,打破了“北方無儺舞”的說法。專家提出能不能看一看《四句子秧歌》時,梁鐵鎖連夜組織了老藝人進行演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專家看了演出后感覺把握不準,第二天親自上北京從文化部請來五位專家來襄汾鑒定。
經考證,《四句子秧歌》與中國最早的戲劇“鑼鼓雜劇劇”及戲劇的形成有緊密的關系,“它是戲劇在胚胎中,還沒有完全形成戲劇的一種形式,比戲劇還要早些”。最后,梁鐵鎖提出的這兩項申遺,均被列為山西省200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十大發現”。現在他正進一步考證,積極地準備材料向領導匯報,爭取人力、財力支持,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使這兩項民族瑰寶大放光彩。
經過多年的努力,梁鐵鎖篩選整理成形的民歌有230首,并精選168首編成《襄汾民歌集錦》兩卷。僅《山西民間歌曲集》收入的襄汾民歌就有117首。
《放風箏》、《繡白鵝》、《夢夢夢》《一繡一只船》等12首襄汾民歌同我國其他一些優秀民歌送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為傳承孜孜不倦
每逢過年時,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種高難度的表演:兩頭大獅子,一前一后,領獅人逗引眾獅上塔表演,順著天塔的底部左竄右跳,鉆空而上,一層層極頂登去,兩頭雄獅在一條長1.3米、寬25厘米、高9米的板凳上,左右騰空,,行著各種高難度動作表演,其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征令人驚嘆。
1996年,梁鐵鎖與陶寺村黨支部書記李登山(《天塔獅舞》傳承人)合作,發掘了這一原生態表演形式,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在傳統的伴奏中,吸收了京劇的鑼鼓敲打形式,更增強了表演的層次、節奏和韻律感。
2002年梁鐵鎖又策劃增加了“高空倒書”表演項目(即在塔頂倒立在紙上寫字),當年正月初一在京表演,轟動京城,至今仍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絕活,為這一古老的藝術發展創新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天塔獅舞》參加了中國第六屆藝術節、第七屆全國民間藝術節,及各種文化旅游節等節目展播過程中,屢獲金、銀大獎,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華夏一絕”大賽銀獎,梁鐵鎖獲得編導獎。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山西電視臺等相繼拍專題片,《北京晚報》、《山西日報》、《澳門日報》等多家報刊雜志予以報道。2006年5月正式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梁鐵鎖也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年8月被聘為臨汾市委聯系的高級專家。
梁鐵鎖從文化館館館崗位上退休以后,以他對音樂藝術豐富的積累,余熱生輝。在建黨90周年之際,梁鐵鎖把他近30年收集整理的200多首民歌編纂成冊,這本由他親自修訂、打印的《襄汾民歌》現已出版發行。伴著這本書的發行,中國海政文工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王曉剛,和省歌舞團歌歌唱家陜挑選的30首襄汾民歌精品也將唱響神州,飛向祖國的大江南北……
【責任編輯: 衛淇】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